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也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份五年规划,既是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未来五年把握发展方向和节奏的基本遵循,也是国际社会探寻中国发展道路的“密码”。《纲要》中多次提到“强国”的概念,如“人才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贸易强国”等内容,表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雄心壮志。从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所作“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到今年两会正式通过的《纲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密码。
密码一: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大势才能谋大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全面审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曾着重强调“十三五”规划应如何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
此次发布的《纲要》,在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中,延续了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判断,指出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时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纲要》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强调要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张占斌分析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同时,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纲要》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放在主要目标的第一位,发展主线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占斌向记者谈到,《纲要》首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25项,从这些目标的设定看,能够保持理性务实思考。有些指标要求更加稳妥,甚至留有余地,比如GDP6.5%-7%的区间设定。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发展主线,就是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纲要》强调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在看,今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紧迫任务。
密码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纲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主线,充分体现了发展新理念,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纲要》的篇章布局。
其中,从第二篇章到第七篇章着重强调创新发展和可以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发展领域,包含了技术创新体系、体制创新要求、产业创新目标等;第八篇、第九篇强调了协调发展,包括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十篇着眼于绿色发展,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第十一、十二篇强调开放发展;第十三篇至十五篇着眼于共享发展。这也正如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谈到的,“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