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时期,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今年7月,我国第一颗量子科学卫星将发射升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他和团队正为此做最后的冲刺。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和安全的特点,首颗量子科学卫星发射后,我国有望率先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潘建伟自豪地说。
中国创造赢得中国自信,中国创新势不可挡。
“目前,‘华龙一号’落地英国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相信,‘华龙一号’未来将跻身全球核电市场份额前列,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集体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贺禹说:“依托30年核电建设经验和强大的核电产业链,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绝大部分关键设备完全可以立足国内生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核电强国。”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
曾经,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了“中国速度”,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
未来,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推进实施,创新之火会越烧越旺,创新之路会愈走愈宽,“中国创造”必将顶天立地,跻身全球创新引领者行列。
谋创新良策,抢抓引领“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那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代表说:“圆珠笔钢珠看似不起眼,却属于高性能合金材料,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工程领域,难出论文难获奖,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领域少人关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孙兆奇说。
不可否认,创新这枚“硬币”,不仅有突破和自信,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少,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