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守巢人
陈丽霞老师,一位30年教龄的老教师,现担任初三年级主任,两个班语文课兼班主任。别看工作任务这么重,但她给学生的总是阳光、温暖。
其实,她也有累的时候,天天这么忙,哪能不累呀,但她说只要工作没干完、没干好就不知道累,也不敢累。因为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她就知道“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知道三尺讲台是多么神圣,她决心一辈子做老师,做一个好老师。
为此,她不断努力着:
初为人师,她和学生做朋友。早晨和学生们一起跑步,课堂上和他们一起学习,课间和他们一起乐、一起“疯”,放学后和他们一起打球。他们是师生,更像是朋友。那时,学校、学生、讲台是她生活的主旋律。她经常为学生取得的一点儿成绩欢呼雀跃;为学生的犯错失败愁眉苦脸……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看到一届届毕业生满怀希望地飞向更加广阔的知识天空时,她心中就会充满无法描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就是她工作的动力。
时光飞逝,做了十几年教师的她对“老师”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师是放飞希望的人。
2000年,她班里有个男孩,由于头部手术,造成视力残疾,上课时拿着放大镜看书、写字,可能是因和别人不一样,孩子不太和同学交流、交往,从日记里也可看出孩子很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独立,是家里的累赘。为此陈老师通过一篇篇的日记和他交流,告诉他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推荐他读《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开始留心适合他发展的长处,她发现孩子的声音很好听,就鼓励孩子试着多听听音乐,学学唱歌。慢慢地,孩子变得开朗了,再有了问题不仅愿意请老师帮忙,也经常会请同学帮助。学校艺术节汇演时,孩子高歌一首,获得了一等奖。看着孩子的变化,她觉得当“老师”值了,再苦再累心也甜。
粉笔染花发。已近不惑之年的她对“老师”二字的认识也更为深刻:老师就是幸福的奉献者。
2007年她又接了新一届初四,担任年级主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由于是毕业年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倍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再加上工作繁重,9月份她就开始喉咙疼痛,发音吃力,大夫建议她服药期间少说话,如果时间长了不好,可能会留下病根。但她每天最少要上两节课,课间操还要进行体育训练,哪能少说话?她边吃药边正常上班,上课和课间操训练都不耽误,结果她的噪子整整治疗了半年才有所好转。她说自己心里很清楚:治不好大不了说话费劲些,又成不了哑巴。最后一年了,是学生情绪最敏感、最容易波动的时候,她只想好好陪伴他们冲刺中考,获取理想成绩,别的顾不了那么多了。天道酬勤,2008年的中考成绩创了我校历史新高。2009年教师节,她也收到了这届毕业生送来的一份独特礼物——学生们亲手创办的手写版报纸《教师节特刊》。打开这份礼物,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守巢人。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3月底,她爱人跟腱断裂,腿打上石膏躺床上不能动。祸不单行,5月底,临近中考的儿子又出意外,锁骨骨折,当时同事都劝她请假,可她想了想说,临近期末,学生面临着总复习,都盼着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时候换老师代课恐怕不太合适;再说年级这时工作头绪繁多,让别人来干也不太好,自己辛苦辛苦算了。于是她家里、学校两头忙,既要照顾爱人、儿子,又要想着工作和学生,每天早晨5:30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休息。总算挺过了一个月。学生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两率一分”综合排名全“中心”第六。
“润物细无声”。陈老师觉得“老师”更应该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对个别问题较多的孩子,她从不直接批评教育,而是旁敲侧击。现在她班里有个叫宗克全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带他,隔辈亲的缘故,孩子被惯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屡次违反宿舍纪律。为教育他,陈老师一直寻找机会。她发现这个孩子有优点:一是信息量比较大,好多学生经常围着他听他讲;二是他特别看重老师对他的看法。又一次课间操学生处公布优秀宿舍,她班4个男生宿舍3个是优秀宿舍,只有宗克全所在的宿舍不是。陈老师觉得机会来了,从操场返回的路上,就故意放慢脚步等他走上来,并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地问:“宗克全,优秀宿舍有你们吗?”孩子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没有。”“什么原因呢?”“熄灯后他们老说话,寝室长管他们都不听。”“哦……”陈老师故意装作想了一会儿,又说:“我发现好多男生都听你的,看他们经常围着听你讲。要不你当一个星期的宿舍长试试?”“老师,不行,他们不听我的。”“我帮你做做工作,我觉得你能干得不错,老师看人不会走眼的。试试行吗?”孩子不好意思再推辞。两周后,守克全的宿舍也被评为优秀宿舍。慢慢地这个孩子也有了集体荣誉感,做事不再只考虑自己,不想着别人了。
时间一年又一年,学生一批又一批,为了心中的承诺,她依旧坚守着三尺讲台。她说自己最喜欢宋祖英的歌《长大后就成了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她就是那美丽的守巢人,永远!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