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人榜 > 最美人物 > 最美警察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董海涛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30 15:24:04   

   公安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尖兵

                                                            ——市局科技通信科董海涛同志先进事迹

 

董海涛.jpg

董海涛,男,汉族,现年34岁,中共党员,一级警司警衔,市公安局科技通信科支部委员。

“把监控探头比作天上的星星,让它遍布龙都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来守护着濮阳的平安。”这样一个看起来轻松惬意的意境,你也许很难想到,为了这个目标,董海涛和他的同事起早贪黑、不分昼夜整整忙了400天。他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科技强警的执着追求,不仅有效保障了全市公安通信的正常运行,参加工作十年来,他还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了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满天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大情报综合应用管理平台、警务通系统、协同办公系统、350M集群对讲机管理系统、“一机两用”监控及补丁分发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安全边界接入平台等16个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应用任务。十年来,他还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了2008年第23届国际杨树大会、2009濮阳中华龙文化节杂技艺术节暨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2009濮阳市“猎鹰一号” 反恐拉动演练、2011年全国“激情广场大家唱”等30余次重特大活动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信息化领域新兵崭露头角

参加公安工作前,董海涛曾简单地认为,通信科技科,这个隶属于局机关的科室工作应该会相对轻松,只要保障电话、网络畅通就行了,工作压力小,不需要面对犯罪分子,既没有任何危险,更不会有任何风险。直到他真正来到这个岗位后,他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科技通信科主要负责我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及信息通信保障等工作,涉及到信息中心、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视频会议、网络安全及科技管理等多个岗位。每个岗位对专业技术、严谨程度都要求非常高,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个岗位都关乎公安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容不得有半点疏忽。

刚参加工作,董海涛就赶上了全国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应用高潮。2006年5月,省公安厅将濮阳市公安局确定为全省派出所综合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单位。经局党委研究决定,由科技通信科牵头进行全局的系统建设。按照规划,这个系统几乎涵盖基层所、队的所有业务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警种多、公安业务多,系统结构复杂,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董海涛对公安系统建设和业务尚处在熟悉阶段,再加上这次是省厅指定的试点,在全省乃至全国也都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工作总得有人做,既然做,我就要做好!”董海涛暗暗下定了决心。系统建设方面了解不多,他就去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请教,对公安业务不熟悉,他就去跟业务部门和派出所民警学习。为此,他还主动放弃了去北京大学深造学习的机会,吃住在单位,上班时间开展系统调研,下班后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还利用周末直接去社区、单位场所了解情况。为保证系统质量,他直接参与系统的研发和调试工作,做到每个模块的开发和部署都全程参与,并对系统运行全程跟踪,通过电话、邮件和在线答疑专栏随时随地为广大民警提供技术咨询,还主动与社区民警一起去社区采集信息,搜集各个业务部门和民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2200余条,对系统的改动达到400余处。经过4个多月的克难攻坚,最终完善了各项功能,使系统更加贴近我市的公安工作实际,顺利通过试点运行测试,在全市推广应用。同年12月,省公安厅在我市召开全省公安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现场会,开始向全省推广我市的建设经验。

 

公安通信保障的坚强守护者

为最大限度减少因线路割接、系统升级调试对工作产生的影响,董海涛和同事的工作大部分都得选在晚上或者节假日进行。当大家都下班回家吃饭,感受家的温馨的时候,他却要赶在晚上时进行线路割接;当大家都在周末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却要利用节假日进行系统升级调试。

2010年,为完善和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和业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市公安局决定于9月3日20:00至9月6日8:00对信息中心机房进行改造迁移,并对机柜和设备进行分组和规划。这次施工时间之长,施工难度之大,在科技通信科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为保证整个迁移工作不出纰漏,在施工前,董海涛多次研究机柜和设备的分组、强电和弱电的铺设、机房空调的迁移等工作,还专门制定了迁移方案,绘制机柜迁移图纸,将每个机柜的位置提前精确定位,将各项准备工作细化,明确专人负责。工作开始后,董海涛和大家一起紧张地忙碌着,不时聚集在一起研究应对出现的问题,不知不觉已到了下半夜,渴了就去门口喝瓶水,饿了就拿事先准备好的馒头啃几口,困了就到洗手池边用冷水洗把脸。那次,董海涛和大家日夜奋战了将近40个小时,终于在9月5日上午11点将所有的迁移工作全部完成,所有的网络和业务系统全部恢复运行,比预计时间整整提前了20个小时。工作完成了,董海涛却因身体严重透支生病了。

应急通信保障容不得有半点失误。为保证对讲机能够正常运行,每个月,董海涛和同事都要对全市13座基站进行检修、保养。每次检修,都要爬上几十米高的通信塔。市局主基站的通信塔有平台,有护栏,防护措施还比较好,而有些县里的基站就建在农村的通信塔上,只有攀登孔,防护措施大都不健全,董海涛说:“我也有胆怯的时候,每次对这些基站进行检修时,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出现意外。”

通信保障工作虽然重要,但却很少有人理解。为了保持通信畅通,保证有线、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董海涛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因现有机房建设时间已久,各类设备大都已超期服役,他最怕的就是突然停电、雷雨天气等特殊情况发生。每遇停电或雷雨天气,不管是不是自己当值,不管你身在何处,也不管晚上几点,相关岗位的所有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值守,以确保机房不发生意外事件,确保网络和各个业务系统正常运行。为此,他们常常一守就是一天,一守就是一夜。正是有了他们的超常付出,从2006年至今,我市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通信保障事故。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复杂,日常通信保障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安工作需要。应急通信保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公安信通部门的考验越来越高。因为突如其来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董海涛先后两次错过了去北京大学进行硕士论文答辩的机会,直到2010年,他才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

2014年3月6日早上7点,科技通信科接到省公安厅紧急通知,有8名犯罪嫌疑在京港澳高速某收费站闯卡进入高速向北逃窜,要求我市立即向省厅视频指挥中心上传我市高速出站口及豫冀界收费站的视频图像。接到通知后,科技通信科立即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董海涛立即安排监控中心将省厅要求图像第一时间上传至省厅指挥中心。同时,他又和同事立即发动了应急通信车,启动随车无线图传设备,赶赴大广高速,将我市大广高速濮阳出站口、清丰出站口及豫冀界收费站的卡点布控情况实时传至省厅指挥中心。当时,公安部黄明副部长曾临时调用我市警用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查询了豫冀界治安卡口的过往车辆数据,对我市反应速度之快,平台运行之稳定,数据更新之及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事件成功处置后,省公安厅又专门发来贺电进行了表扬。

 

再次攻坚,公安信息化尖兵再展实力

2008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网上追逃”专项行动,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围绕抓逃犯做工作。董海涛考虑到,自己处在信通部门,拥有全市的人口、机动车、驾驶员、案件等数据资源,掌握全国在逃人员的最新数据,又有计算机专业技术,能不能开发一个系统,实现在逃人员与其他数据的自动比对,为追逃工作出一份力呢?把想法向领导汇报后,领导非常支持,并从数据协调、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克难攻坚,董海涛就研发成功了“在逃人员比对系统”,实现了全国在逃人员信息库与办理二代身份证信息库、机动车/驾驶员信息库、旅馆业信息库、网络执法信息库等相关公安业务库的自动比对,并设计有在逃人员信息库的自动导入、自定义数据比对、比对数据自定义导出等功能。他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同移动、联通、太平洋保险等公司协调,实现社会数据与全国在逃库的比对。系统自投入运用以来,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当年追逃行动中,通过这个系统直接抓获网上逃犯35人,其中外省逃犯8人,为我市追逃工作贡献了信通民警的一份力量。

为了方便工作,他还自主研发了“话费查询系统”、“短信发送系统”、“警情分析系统”、“民警体检查询系统”、“网站备案登记系统”、“IP地址管理平台”、“集群对讲机管理系统”、“岗位法规一口清练兵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方便了各类信息的查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满天星  保360万人民平安

2012年,市委市政府总投资4000多万元,在市城区建设“满天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划700个高清监控点。该项目于2012年8月动工,2013年9月完工,历时400天,建设规模之大,资金投入之多,施工周期之长,在濮阳公安技防历史上是没有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对系统建设寄予厚望。为了如期完成“满天星”的梦想,董海涛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他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加班加点,大到全市的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小到每个点位的选址和施工,再到每个点位的接电协调和调试上墙,他做到了所有环节、所有细节、所有点位全部参与、全部掌握。

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一天的汗水能把衣服打湿好几遍;在北风凛烈的冬天,手脚都被冻烂了,疼痒难耐,董海涛和同事们经历了春夏秋冬,经历了披星戴月,经历了整整400个日夜的辛勤付出,确保了“满天星”工程顺利完工,最终收获了“满天星”的梦想!

2013年,依托“满天星”项目,董海涛又完成了市公安局视频监控中心的组建工作,配备监控员40名,分班次对市城区进行全天候24小时视频巡逻,实时发现各类违法犯罪线索。建立了监控中心、指挥中心与一线警力实时协同作战机制,监控员一旦发现警情,立即指挥调度警力进行现场处置。监控中心自组建以来,已实时发现各类有效警情3869起,破获现行犯罪案件213起,抓获各类违法人员679人,有效预防制止案件1028起,救助群众256人,市城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期下降18.8%,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期下降23.5%,其中盗窃机动车和盗窃非机动车案件分别下降41%、32%,收到群众赠送锦旗13面,感谢信15封,在公安机关打、防、管、控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警10年来,董海涛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先后被评为“2013年全市人民满意的十佳公安民警”、“全省优秀网络安全管理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谈到成绩的取得,董海涛淡然一笑说,这些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它是属于科技通信科全体人员的,更是属于濮阳整个科技通信队伍的,“成绩只能属于过去,我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

 



责任编辑: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