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王敬坤:25年如一日与千名留守儿童共成长
事迹概括:一个集中了近千名留守儿童、近百名后进生的学校,因为他的爱心和责任,没有一名学生掉队。它的背后是校长王敬坤25年把全部心思放在教育“坏孩子”身上的感人故事。
事迹介绍:
校长眼里没有差生。清丰县第三实验小学前身是城关镇南关小学,地处城中村,全校2600多名学生,有一多半的学生属农村子弟和留守儿童,也是产生后进生的主要群体。校长王敬坤,能叫得出这些孩子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了解每个小孩的习性。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信,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和老师们极其负责的态度,近千名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一度让学校人满为患,数不清的学生家长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把孩子送进学校。
和“后进生”交朋友。王敬坤从做校长开始,都坚持一项制度:与多数班的“后进生”交朋友、结“对子”。不管工作多忙,平时他总要“抠”出时间找他们个别谈话,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和他们一起分析成绩上不去的个中原因,对他们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对不够的方面提出希望和建议。
学校里有个三年级孩子小唯,是全校出名的捣蛋分子,上课不专心,专跟老师唱反调。“就他一个人,影响到整堂课!”任课老师纷纷投诉。王校长观察了一阵,觉得小唯做的一切,都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我们来做一个君子协定吧。”小唯不吭声。“如果我在课堂上发现你有进步,遵守纪律了,那我就在全校同学面前大声表扬你。”小唯听了很高兴,郑重地和王校长勾了勾手指。小唯开始一点一点地改他的老毛病。“孩子小小的心里,渴望大人的肯定和尊重。”王敬坤说,孩子每前进一步得到表扬,会鼓励他朝下一步努力。
由于校长与后进生交朋友,其他班子成员也争相仿效,主动与后进生交朋友,结“对子”,从而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形成转化后进生的氛围,近千名后进生被成功转化,最终凸现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远的且不说,近10年学校获得各种各类荣誉称号竟达70多项。仅这三年,便一举创下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单位、省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市规范化学校等二十多项荣誉。
“后进生”享受“免费大餐”。为了提高生源质量,2011年,王敬坤在五年级试行了一项“费力不讨好”的额外工作——看着孩子写作业。根据成绩,王校长挑选了全年级成绩最靠后的40名学生,每天放学后,看着他们上自习、写作业,“如果过了八点钟,作业还没完成,就喊他们家长来,陪着孩子一起把作业写完。”
“补课”?还有可能叫家长来!这惹来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抱怨。“再补课,就去教育局告他。”“我还真不怕他告呢,我做这个事前就咨询过,领导说,只要不收费,就不违反规定。”现在说起来,王敬坤只是淡然一笑。
在王敬坤的坚持下,后进生们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家长们也逐渐从不理解再到感谢,第三实验小学的二十几位老师也跟着校长行动起来,陆续加入了“免费补课”的队伍。
谈起学校的“免费补课”,学生家长杨波说,女儿有次回家竟然还挺“失落”,说自己没被选上“补习班”。原来,为了鼓励这些“被补习”的孩子们,班主任尚红娟自己掏钱请“补课”的孩子们加了餐。“这个时间,老师们完全可以休息,天天扑在孩子身上,还不收一分钱,图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嘛!”杨波说。
有很多家长,对王敬坤心存感激。这是一个真心对孩子好的人,每天早上7时30分到学校,傍晚6时多才离开学校。王校长爱到每个班级和孩子们“混”在一起,爱和来接孩子的家长拉家常。“我不要做聋子、瞎子校长,我要离孩子们很近,学校的工作才能做好。”他相信,好的老师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他就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为“后进生”找到自信的支点。当了25年的教师、18年的校长,王敬坤反而感到害怕。一个班有50个学生,就是50个人的前程,牵涉50个家庭的幸福。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王敬坤鼓励老师们一定要努力寻找“后进生”获取自信的支点。
四年级五班班主任李娟老师创造条件改变那些受冷落、受压抑的后进生的角色地位,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明确其角色规范。她在班上让后进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卫生值日组长”、“小组长助理”等,并提出明确的岗位职责要求。这样把他们推到班级的“舞台”上,赋予他们新的权利、地位和职责,从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了自己应有的形象和行为,不断地从别人的评价中自我反思、自我矫正,取得了较好的转化效果。
五年级有个叫朱信华的学生,学习上不够认真刻苦,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不写作业。但他有画画的特长,班上每期的黑板报都交给他来负责。班主任尚巧玲多次找他谈话,一方面称赞他画画的特长,表扬他乐意为班集体服务的行为。同时也指出,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作底蕴,那是不可能的。通过教育和引导,他逐步意识到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渐渐地把兴趣转移到了学习上,各科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老师们积极鼓励后进生多参加这些有益的活动,而且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加以肯定。学校每周的集会,都要表彰“每周之星”,还有每月一次的“爱心大使”和“诚信之星”表彰,时间短,场面大,表彰面广,涉及的不仅仅是学习,让后进学生有盼头,有激情,有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我们要带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从你这儿得到一种信心,一种关爱,他的责任感激发出来了,他的学习就会有突破,甚至创造奇迹。”王敬坤深有感触地说。
举荐人手机号:15893291088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