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成同志先进事迹
李连成,男,汉族,195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原型人物。[1]1991年任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同志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实干苦干,肯于吃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把过去贫穷落后的村子建成了远近闻名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工业企业13家,其中外来投资企业6家,总投资2.3亿元,总产值1.2亿,利税12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目前全村已做到“五通”(即户户通气、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四不收”(即用水不收钱、用电不收钱、用气不收钱、孩子上学不收钱),并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小学、文化广场、敬老院、办公楼。该村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全国精神文明村”、河南省“中州新村”、“生态文明村”。村书记李连成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让利于民,把自己的两个大棚让给村里最穷的农民
1991年,40岁的李连成经民主选举当选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怎样带领大家致富成为李连成重点攻克的一大难题,他从自己熟悉的种菜入手。这时的他已经是家有几十万元的种菜大户、全村首富,他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发动,承诺谁搞大棚蔬菜,他帮助借钱,跑贷款,并免费提供技术辅导。同时,还把自己的两座日光大棚让给村里两个最穷的农户。在他的带领,西辛庄村的蔬菜大棚很快发展到40多个,仅此一项,第二年全村就增收30多万元。
把价值200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
1994年,李连成审时度势,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向企业发展。李连成四处游说,并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启动资金中,说,“砸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他终于发动6户村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筹集21万元,上了西辛庄村第一个企业——再生纸厂,就在再生纸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他想尽一切办法做通其他股东的工作,把价值200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了全村,做到家家是股东、户户有工人,解决了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西辛庄村也由原来年均收入不足700元的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十五年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招待费
不仅如此,李连成还凡事身先士卒、廉洁奉公。1998年,村里建小学,李连成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第一个走上工地,支部成员紧跟在后,带领全村人苦干66天,建成了一所全市一流的小学。创办再生纸厂时,李连成亲自当泥瓦匠,带领大伙建厂房,一直干到大年三十放鞭炮。正是他这种带头吃苦的精神,感动了全村群众,为西辛庄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发展潜力。李连成心里清楚农民盼望啥,反对啥。当上村支书后,他对全村人立下誓言:“我要是喝村里一盅酒,就割掉我的舌头;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掉我的一根手指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实行财务分开;立的第一个规矩,就是村里不设吃喝招待这项费用。十五年来,他没有让村里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招待费,村里的招待费至今仍是零。他因公出差,啃干馍,喝凉开水,舍不得住旅馆买凉席睡在车站。自己的亲戚想在村厂子里上班不照顾,宁可自家亲兄弟翻脸也坚决不放弃原则。“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这正是李连成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西辛庄发展壮大的关键。
自己的工资低于工人的工资
一个群众信赖的班子是发展的基础。西辛庄有一个决策民主的两委班子。西辛庄村的大事都是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的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李连成说:“要叫群众知道的跟我一样多,这样事情就好办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一样的入股分红,一样上班。企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650元,李连成的月工资仅为620元。同时,村委各项民主制度完善健全,大事小情全部公开,重要事项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在有了基础设施建设时,让群众选出项目管理委员会,群众代表管帐管钱管物,村组干部只管带领大家干活。同时,村党委、村委从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只提供服务,创造环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西辛庄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都是全票当选,在村里没有任何杂音。
西辛庄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拥有一个能吃亏、善于吃亏的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