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人榜 > 劳动模范 > 河南省劳动模范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丁桃红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26 11:06:25   

丁桃红老师先进事迹

丁桃红.jpg

丁桃红,女,1967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9月参加工作,曾就任于濮阳市华龙区四中。1999年9月调入濮阳市第八中学工作。2005年9月调入濮阳市第五中学工作。现任濮阳市第五中学初三年级数学教师兼学校教务处主任。28年来,该同志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被聘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濮阳市新课程讲习团成员,多次担任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地方课程的培训工作。先后获得省劳模、省教育教学专家、省市级首届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师培训先进个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党员、市拔尖人才等荣誉。

该同志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从初为人师之日起,她就认为只有教育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只有业务过硬才能不辱职业使命,让教育事业发光。为此,她醉心教研,倾力教学。勤奋踏实、认真细致地做好日常教学工作。28年来,她关心学生思想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及时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困惑,得到学生、同事及家长的肯定和尊敬。

教学上,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易混点,创新设计教案,恰当选择教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本人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奖励11次。辅导的四位教师先后在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辅导的两名学生在全国奥赛中获一等奖,辅导的十名学生在河南省奥赛中获一等奖。

班级管理上,她努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教育环境,擅长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她时常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感恩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后进生转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抓反复,反复抓,效果良好。她的敬业奉献精神给青年教师莫大的带动。

科研上,近5年来,她带领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市校级课题8项,省市级鉴定6项,验收3项,并

分别获得国家级课题一等奖,省级课题一、二等奖。目前主持、参与省级课题2项。交流学术论文34篇,发表8篇,主编教学案7本。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的成长。她还积极带领本校教师直面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市五中优秀的教师团队一道总结出一套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五步自主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目前该成果已被评为濮阳市科技进步奖,并在濮阳市教育系统先行推广,对实施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在兼职工作方面,她积极协助学校业务校长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和常规教学工作,为每位任课教师提供一流的服务,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结合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她经常与年轻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工作的建议。在教学研讨、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奉献在前,吃苦在先,尽到了一个名师应尽的模范带头作用。

2009年12月,濮阳市教育局为“丁桃红名师工作室”挂牌,这意味着该同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工作室最初的7名成员到后来的63名成员,丁老师都根据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从“读书提升理论水平”到“压担子实践中历练”,丁老师和她的伙伴们沙龙研讨、智慧共享。2014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为“中原名师丁桃红初中数学工作室”挂牌,到现在,工作室中已培养出新省级名师2人,市级名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一批新人正在成长。目前,“丁桃红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地方课程培训的主力军,成为濮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的样板工作室,濮阳市各县区的数学教师已经以“丁桃红名师工作室”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教研网,每学期都要开展两次全市的大教研活动,工作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然而,面对已经创造的业绩和获得的荣誉,她并没有满足。她说:“我既然把自己定位于学生们的人梯,就应该和师生同行。”继前几次教改实验之后,丁老师又意识到了初一年级的教育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于是借助新教材的实施,丁老师又和数学组的其他老师投身到了《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衔接问题研究》,目前这个课题已在省级立项,并开展实验,不管路有多远,她“将上下而求索”。

和该同志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和老师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多年来,该同志工作量非常大,常常是早上天没亮的时候就往学校赶,晚上星星出来的时候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里,照顾了大家的孩子,也感动了自己的骨肉。她对自己的超常付出从无怨言,工作着并快乐着。她曾经用这样一幅对联表达自己的心迹和愿望:“三寸笔,三寸舌,三尺讲台,培三千桃李;十载风,十载雨,十年树木,育十万栋梁。”

有人说,教育是隐性的,但它却是有形的。回顾走过的沟沟坎坎,该同志是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却将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并用心培养出了一件件平实而又鲜活的作品。看到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取得进步,获得的成功,她常常谦逊地说:“这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应尽的职责!”

 

 

 



责任编辑: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