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人榜 > 感动濮阳年度人物 > 感动濮阳年度人物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张晓玲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8-29 18:34:33   

 张晓玲.jpg

爱岗敬业扎根滩区办学校、无私奉献拳拳赤心助学子

---记濮阳县郎中乡黄河小学 张晓玲

  一、黄河滩区的一支教育奇葩
        当前,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边穷地区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比较起来,有天壤之别。具体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较差。正是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这些学校基本上成了空巢学校,学生大量流失,只留下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和学前班,维系着学校的存在。当然,这并不是滩区学校的个别现像,而是整个农村教育的缩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郎中乡黄河小学张晓玲老师大胆创新,决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利用学前教育反哺小学教育,一方面巩固生源,另一方面利用学前教育收入,改善硬件环境,聘请优秀教师。现在黄河由两年前的几近倒闭状态,发展成为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为一体,拥有10个教学班,在校幼儿及小学生达350多人的学校,成为滩区教育的一支奇葩,深受滩区群众和各级领导部门的认可。
        二、 心系农村教育,毅然返乡执教
        张晓玲老师原任教于濮阳县第一农职业高级中学,但是张晓玲老师的职业情操和教育敏感让她心系农村教育,让她不停地反思农村教育。看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强烈反差,看到农村学生的流失,同时也看到一些私立学校的蓬勃发展,张晓玲老师激发了返乡执教的决心。2008年秋,张晓玲老师动员同在农一中执教的丈夫调回农村老家的黄河小学,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当时的黄河小学除了一座两层的破烂教学楼为,别无长物。教室内的地面坑坑洼洼,放不平一张课桌,墙面斑斑驳驳,老式的钢窗锈迹斑斑,玻璃缺损严重,课桌凳破破烂烂,垃圾成堆,纸屑遍地。楼上铁栏杆的钢筋被调皮的孩子撬走,形成了危险的洞口。教学楼后的墙根下面堆放着邻居的农家肥。楼前的空地并不比室内的空间更大,四周堆放着村民房子翻新留下的破砖烂瓦,生长着齐人高的杂草。楼西边的空地上一个简易的厕所,还遮掩不住一个小孩子的身体,没有围墙、大门。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家长满意?这样的学校,有哪个教师喜欢?这样的学校,有哪个领导看重?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学生热爱?然而,她来了,带着一份做为教师的良知,带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带着一份对家乡孩子的热情,她来到了这里。
        三、 艰苦的奋斗从打扫卫生开始
        当其它师生还在享受暑假的悠闲时,他们便来到了这所被垃圾包围的学校。首先,清洁校园、铲除杂草、清扫垃圾。八月,正是一年最热时,他们两人挥汗如雨,干了一星期,把楼前楼后,楼上楼下,教室内外、彻底清扫了一遍。第二步,宣传招生张晓玲老师自己印发了一些招生广告,四处张贴。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学的时候,总算招到了十八个一年级的新学生,加上二年级的六名、三年级的三名,学校就有了二十多名学生。
        为了巩固工作成果,张晓玲老师亲自担任一年级的课程。家长耳闻目睹,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两个“找罪受”的老师,连附近私立家庭班的孩子也回来了。虽然孩子年龄3到6岁不等,可是为了给校园增加生气和活力,张晓玲老师都全部接收下来。这无疑又给自己增加了负担。2010年秋,新的学期来,全校一共有4个班,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张晓玲老师不得不独立担起学前班班的课程,学前班里有59个孩子,占全校学生数的70%。张晓玲老师为孩子擦屁股、掏厕所,拉垃圾、锄草、自费买煤球给孩子开水、买糖、自费给老师买生活用品。班里的废纸积攒起来,卖了钱给孩子买奖品。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杂活,再加上教学的劳累,张晓玲老师时常感到身体不适,腰疼、头疼、头晕。她如此披肝沥胆地工作,为的是什么呀?还不是为了黄河滩区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吗?学生吸引过来了,还要能留得住。张老师千方百计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农村多数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存在严重误区。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就是写字,不写字就是没好好学习,总是苛求孩子写多少张字。为了改变这些隔代家长的思想观念,张晓玲老师几乎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和他们沟通交流,力图让他们接受更多新的教育理论、观念。
        四、以校为家,沤心沥血谋学校发展
        在贫困地区,你要想把学校工作做好,教学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点,你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工作去做。为了给学校建上围墙、大门,她多次跑村委,和中心校协调。一方面征得中心校领导同意。另一方面,扩展校园。让刘庄村委拆除教学楼东墙脚下的村室,扩大学生的活动场地。向南,填平刘庄村的东西街道通口,扩大楼前空间。向西,征用一部分预留宅基地,用以修建师生厕所。然而,更大的压力是如何筹措修建围墙的资金。买砖要钱、买水泥白灰沙石要钱,买铁门要钱、垫土方要钱------张晓玲老师一方面和刘庄村委协调,请他们出面担保,附近的砖窖上赊下修围墙的砖,自己筹钱 买了白灰、沙石,又说服施工队先行施工,找人焊成了铁门、补上了二楼栏杆上的危险洞口。说时容易,做时难。每一项工作都让张晓玲老师费尽心机,磨破口舌、舍尽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与颜面。
        2009年冬季,雪下得较早,为了赶在上冻之前完工,也为了节省资金,张晓玲老师亲自熬夜淋白灰,看守建筑器材。终于,学校的围墙、大门、厕所建起来了,经历了十年之久,这所学校总算有了个学校的样子。那段时间,她是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中度过的。当初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用六张破课桌拼起来睡觉,睡在透风的办公室里,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苦,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学校情况一天天好起来,学生数量一天天多起来。学校工作日渐走向正规化。但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各个地方需要维修,例如教室墙壁掉白粉,教室地面需整治,厕所没有完工------,仅有的一点经费不够用。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她拿出了仅有的一点积蓄,给教室装上了塑钢窗户,铺上了地板砖、重新粉刷了教室墙壁,安装上了电风扇。看到楼房屋檐有掉落的危险,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张晓玲老师又垫资整修了房檐。前前后后,张晓玲老师花光了两万多元的积蓄,她不得不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厕所脏得难以下脚,找工人需花钱。为了节省开支,张晓玲老师带领几个教师,利用暑假,亲自整理厕所:挖厕沟,砌粪池。不久新厕所投入使用。为了节省开支,张晓玲老师亲自掏厕所,两周一次,从不间断。暑假里,她又和刘建老师一车一车地清除了修建围墙时产生的建筑垃圾,还开挖了下水道。为学校节省了不少的开支。
        但是再省也不能从本质上挽救学校,学校要想发展,需要坚强的经济实力,需要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面对着这样的现实,黄河小学要想有实质性的飞跃,不能仅靠村委、乡政府救济,需要加强自身的实力,必须在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上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子。
        五、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2011年夏,经过认真思考,充分论证,张晓玲老师在认真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基础上,做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学前教育哺育小学教育的办学方针。又是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张晓玲老师吸纳社会资金,筹措了十几万元的资金,硬化地面、修缮房顶、粉饰墙壁、铺设地板、购买空调、购置滑梯、桌椅、聘请教师,依托黄河小学的闲置校舍,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的幼儿园。在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之后,黄河小学附属幼儿园建成招生。由于张晓玲老师的辛勤劳动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黄河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都得以健康发展。二年多的时间,在校幼儿及小学生人数达到300多人。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小学校舍严重不足。为容纳更多的学生并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张晓玲老师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于2013年6月,新建了三座教室和一座舞蹈室,并全部安装了空调。还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安装了监控和一体机,实现了网络班班通,使滩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工作不但改善了教学设施和硬件环境,还为黄河小学巩固了生源,为黄河小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黄河小学在张晓玲老师的带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得以腾飞,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发展闯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新形式下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六、爱生如子、无私帮助留守儿童
        张晓玲老师不仅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上,为黄河小学建筑了围墙、美化了校园、安装了空调,实现了网络班班通、让滩区的孩子享受到了和城市一样的学习条件,而且她还身体力行在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
        黄河滩区地势低洼、人多地少,没有工副业收入,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现象尤其突出。多数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隔代教育的弊端日益突出,孩子性格孤僻有之,蛮横粗暴有之,娇生惯养有之------张晓玲老师看到这种现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不利影响,就立即行动。她以开家长会的方式,多次组织家长课堂,向家长灌输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技巧,为扭转家长的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增强说服力,她还多次聘请儿童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使许多家长跳出了教育孩子的误区。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除此之外,张晓玲老师还经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正是拥有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张晓玲老师,才倾心改善家乡的办学条件,让滩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是拥有一颗热爱儿童的慈母情怀,张晓玲老师才能无私地向这些贫困的留守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张晓玲老师从大的方面来讲能为改善本地教学条件而沤心沥血,忘情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讲能够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的最美写照。
在农村教育水平日益落后于城市的时候,在政府没有更多的资金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时候,当农村中小学孩子大量流失的时候,当很多教师想方设法流向城市的时候,张晓玲老师砥柱中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等待、没有灰心丧气,她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华丽的头衔,也没有深厚的背景,而是凭着一个教师的职业良心,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凭着对党的忠诚,脚踏实地,沤心沥血、兢兢业业,把一个名存实亡的学校挽救过来并搞的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成为黄河岸边一支教育奇葩,为家乡的教育了添彩,为党旗、国旗增了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晓玲老师正在为把黄河小学发展成一个标准化的学校而努力,让滩区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是她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