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濮阳”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材料
生命之花因爱美丽
宋丽萍,女,1971年9月出生于河南焦作,1987年1月参加工作,是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第十社区管理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投身于公益事业,热心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活动,相继获得濮阳市首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中原油田第二届感动油田人物、河南省“学雷锋见行动”先进个人、温暖2010河南“十大爱心人物”、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社区“奉献之星”等荣誉称号。
感动印象
今年40岁的宋丽萍,平凡而质朴。浓重的河南家乡口音,憨厚朴实的笑,让人怎么也无法把她和那个情动油城的爱心帮扶服务队队长的称谓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用真情擦亮了重症患者一双双企盼的眼睛,用挚爱托起了绝望者一个又一个生的希望。呵护残障儿童、救助重症患者、帮扶贫困学生……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犹如一颗颗生命乐谱中奔腾跳跃的音符,将她平凡的青春过往,串缀成了一段华美动听的乐章。
感动岁月:
1998年,27岁的宋丽萍正值青春。那年12月的一天,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的宋丽萍第一次被朋友拉去濮城镇一个民办养老院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养老院里的20多位孤寡老人拆洗被褥。初冬的井水冰冷刺骨,搓洗完成堆的脏衣物、被罩和床单,宋丽萍的手已经冻的发紫。可她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而是和其他志愿者一样,接着帮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洗衣、洗头、洗脚、擦身……丝毫没嫌弃这些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
“妮,以后常来啊!”老人们依依不舍,紧紧拉着宋丽萍的手怎么也不舍得松开。
“人都会老去,这些老人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宋丽萍默默地想。看着同行的志愿者们洒满阳光的笑脸,宋丽萍无比感慨,短短一天时间的相处,宋丽萍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善良的人们,爱上了这个热情的群体。
两天后朋友带来好消息,宋丽萍已经在龙乡阳光爱心协会正式登记注册!这一天,她感到天是那样的蓝,阳光是那样的温暖。仿佛生命从此有了依托,爱心有了舞台。宋丽萍生活的空间一下子被扩展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领域,她乐此不疲,深深地醉心于其中,付出、收获并快乐着。黄河滩区、希望小学、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医院,到处都留下了她奔走相助的身影。这12年间,宋丽萍早已记不清自己捐献过多少次血,照顾过多少老人和病号;也记不清为多少人募捐筹措过多少善款。忙碌、劳累甚至是曲解、非议,她都勇敢地面对着,承担着。宋丽萍说,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心思去理会别人的猜测?是啊,她真的太忙了,那么多的人都还在眼巴巴地盼着她的帮助。
“别怕,有姐在!”
仿佛是窑变过程中意外受损的瓷器,这些可怜的孩子在干涸的生命泥床上苦苦挣扎……残障儿童群,让家庭和社会为之心痛。
2007年6月1日,宋丽萍以义工的身份加入了油田一个民办特殊教育学校­——中原启智园。虽然事先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她真实面对着这一个个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痴、傻、残、障的孩子,宋丽萍还是震撼了。她记录下了第一次去启智园的情形。
“玲玲的腿先天畸形,背起她,一下子就摸到她软的象没骨头一样的双腿,我的心里难过极了。但我还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怜悯和震惊的表情在他们面前流露。我象背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背着玲玲去绿色庄园玩,让长年瘫软在床的她接触接触大自然,去听听鸟儿的鸣唱,看看草尖闪动的露珠和停留的蜻蜓,惊险的杂技演出、精彩的动物表演,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流露出的兴奋快乐神情让我迷恋不已。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平时喧闹不已的孩子们变的异常安静,他们陆陆续续走来拉着我们不放手。只有玲玲睁着大大的眼睛远远地坐在床上看着我,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她那纯洁无邪、伤心无助的眼神。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世界上健康快乐、有自尊地成长,更希望那些疼爱他们的亲人不能再守护他们的时候,他们能照顾好自己,不被社会所抛弃。”
2007年6月的一天,中原油田庆北小区的张大勇找到她说:儿子张东东,是一个智障儿,自己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和快要临产的妻子,实在忙不过来,想请宋丽萍帮助给孩子找一个启智园。这时,宋丽萍想到了王敬欣。王敬欣因自己的孩子身体残疾,自办了一个启智园。宋丽萍经常为这家启智园送吃的、穿的和玩具。同时,她还经常到这里当义工,为这里的孩子做些缝缝补补、洗洗刷刷的事。为东东,她到启智园,说明来意,王敬欣面露难色,启智园孩子多无法接收。宋丽萍又来到庆北幼儿园,利用和园长熟知的关系,把东东介绍过来。园长被她的热心所打动,让东东到幼儿园试试。两天过后,幼儿园把东东退回。后来她与河南都市频道联系、求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她带东东到中原油田总部茂名路一家个体诊所,请老中医为东东针灸治疗,一个月后,东东的智障病情终于有所好转。目前,东东已行走自如,宛若常人。
2008年4月的一天,一则名为“锁在笼子里的人” 的电视专题片在央视7套《生活567》栏目播出。讲述了中原油田第十社区庆北小区喝液化气成瘾的王卫青的故事。
现年30岁的王卫青小名小常,9岁时起就身染怪癖——喝液化气。父母为他四处求医问药都没有办法,最后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6年间,也仅仅是通过注射镇静药物和服用抑制性药物缓解。出院后,小常的病情依旧。家里人担心影响他的健康,控制、打骂,甚至不敢使用液化气。小常在家里找不到液化气,便跑到邻居家撬门别锁地找,甚至还抢男同志的打火机,喝打火机中的气液。邻居们今天来找,明天索赔,父母为防止他再闹事儿,就找人用手指粗的钢筋焊制了铁笼放在小长的房间里。小常就这样生活在了自家的“牢笼”里。
小常的母亲听说社区有个叫宋丽萍的热心人,特别热心助人,于是就找到宋丽萍,向她寻求帮助。
望着头上流着殷红的鲜血,如困兽一样在铁笼中横冲直撞的小常,宋丽萍的心颤抖了。这么些年,她照顾帮助过那么多危重病人,替他们料理生活,为他们树立信心,帮他们募捐善款,可小常的情况却令她手足无措。
“这么年轻蓬勃的生命怎么能一辈子在囚笼里度过。”望着小常父母苍老的面容,思来想去的宋丽萍决定求助媒体,希望通过社会舆论的广泛传播,能让小常的命运发生转折。于是,她千方百计联系上了濮阳报社的记者刘险峰、中原油田电视台记者王浩、中央7套生活567节目记者周文。媒体的关注让宋丽萍感动不已。
小常的事儿播出后,果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小长家开始发生变化。大河报,濮阳电视台,油田电视台,河南电视台DV观察,河南8套,河南3套,都市频道,央视10套,先后都做了相关报道。
热心的朋友们为小常请来了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中医于军大夫,为小常免费实施治疗。按照于大夫的说法,小常是病在心肺,阳气太盛,需要用针灸、放血等治疗手段进行泻火理气。
从那以后,宋丽萍经常抽空带着小常去于大夫那进行针灸治疗。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小长身上显现出了神奇的功效,短短几天,仅仅4次扎针,两次放血排淤,就让20年吸食液化气的小常发生了改变——有了明显的疼痛感,眼神变的柔和,就连说话的音调也低了很多,面目也不再那么狰狞。
面对着这个30多岁的大孩子,宋丽萍感慨万分。省下钱给他买水果,买新衣服,领他去理发、刮脸,还在他犯病的时候用凉水给他擦拭身体降温,并且经常把小常带到自己当保安值班的岗位去上班。宋丽萍心想,先让小常适应一下工作环境,给他多讲讲工作的意义,兴许有一天小常还可以自食其力呢。细心的呵护让小常对宋丽萍格外亲,每次老远看到宋丽萍,小常都会兴奋的“姐姐、姐姐”地叫。
一次小常不知道什么原因病情复发,拿着刀到处乱砍。惊恐的邻居们只好向110求救,派出所和110来到场后无法接近小常。这时有人说:找小宋来吧,他就听小宋的。派出所所长几经犹豫还是找来了宋丽萍。小常一看见宋丽萍就喊:“姐姐,他们是坏人,我砍死他们。”宋丽萍柔声说:“别怕,有姐在。”小常安静下来,顺从地放下了手中的刀。是爱平息了一次流血事件的发生。
小常的治疗在继续着。是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宋丽萍和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是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让小常走出了“家庭牢笼”,也带给了小常走出自我“心灵牢笼”的希望。
“请一定把他们的名字写进去!”
作为中国重症儿童救助网濮阳站的一名志愿者,宋丽萍经常会到市油田总医院做义工。
2009年5月的一天,宋丽萍在医院水房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一个女人洗完衣服后并不象常人一样挂到外面晾晒,而是拎在手上用力甩几下,又原把湿衣服穿到了身上。这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宋丽萍担心这个女人精神有问题,于是悄悄尾随着到了一个病房。
病房里的情形让宋丽萍震惊。一个几十公分长,通体焦黑的“怪物”蜷缩在病床上。穿湿衣服的女人流着泪告诉宋丽萍,自己是濮阳县鲁河乡顾头村人,去年年底的一场大火把她家中被子、衣物、粮食全部烧毁,病床上躺着的是她年仅四岁的女儿顾淑婧,也在这次大火中全身大面积重度烧伤。
小女孩的头,确切地说已经看不出是一个有生命的人的头部:没有头发,焦黑的头皮裸露着骨头;没有眼睛,上下眼皮粘连着,露着血红的眼睑;没有鼻子,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糊在她鼻孔上,无法正常呼吸;看不出嘴巴,上下唇也粘连痉挛着,边吃饭边往外漏,只留下一个小缝,在“咝咝”地艰难的出着气。
女人接着告诉宋丽萍,婧婧抢救过来以后,已经做了两次整形手术,下步再不及时手术,今后连吃饭喝水都是难事儿。夫妇俩都是农民,医药费已经花去了5万多元,孩子的奶奶还患有直肠癌,孩子的爷爷也经历了两次肾切除手术,家里早已是负债累累,自己实在是没有换洗衣服,才会把湿衣服穿在身上。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宋丽萍心里阵阵锥心的刺痛。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这一家人。
宋丽萍先后在红十字会爱心联盟、义务献血服务队和自己带领的服务队QQ群上发出爱心倡议,油田第十社区、濮阳市红十字会爱心联盟、采油一厂工会迅速募捐了500余件衣物、玩具、食品送给女孩。宋丽萍的爱心服务队迅速行动起来,有的给婧婧捐款捐物,有的从家里做好了可口的饭菜每天送到医院里,有的轮流在医院陪护着小婧婧。她们用爱抚慰着孩子创伤的心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婧婧的治疗问题,宋丽萍和姐妹们四处奔走,分头找到多家医院请求帮助,在宋丽萍的多方协调帮助下,整形专家、麻醉专家、外科手术专家,宋丽萍成了一个“包打听”,兜里的小本本上记录了一大串知名专家的名字。濮阳市油田总院、濮阳市人民三院、濮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金桥医院、华龙区人民医院,宋丽萍不辞辛劳地奔波着。最终,婧婧得到了濮阳红十字协会、金桥医院、华龙区人民医院和油田总医院等医院的援助,他们联合为小婧婧进行了矫正左眼外翻、鼻翼增生性疤痕和嘴唇外翻等整形手术,还为小婧婧减免了5万多元的费用。
然而,就在小婧婧手术的手术室外,宋丽萍却因为连续四天四夜在奔波劳累而导致偶发性心率失常,昏倒在了医院过道里。
看到小婧婧的十个手指粘连到一起,两个手掌成了两个拳头,生活中非常不便,今年9月份以来,宋丽萍再次奔走呼吁,10月23日上午,濮阳市红十字会、华龙区人民医院等多家机构为小婧婧进行了手指整形手术。再次减免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用。
“小婧婧的鼻腔修复手术是请来油田总院耳鼻喉科的宋喜成大夫做的;整形术是油田总院整形科退休主任高善领主任做的;小婧婧的手术麻醉难度极高,只有金桥医院的麻醉主任师张士国大夫才敢接手做……是他们实施了人道主义援助,他们才是小婧婧真正的恩人。”
“请一定把他们的名字写进去!”宋丽萍向前来采访她的记者一遍遍强调叮嘱着。
“有人叫我宋大傻”
2006年,35岁的宋丽萍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
2007年6月,龙乡爱心网站上挂出了一则紧急通知:濮阳市中心血站血库的储存血量不足!宋丽萍看到后立即发动爱心帮扶小分队队员做义务宣传,并在七十天内积极捐献出成份血1600毫升。
2008年,濮阳市血站成立了无偿献血服务队,宋丽萍主动加入到其中。仅2007年到2009年三年时间,就义务无偿贡献成份血8000毫升,并利用休息时间义务宣传献血知识,无偿服务290个工时,被任命为油田无偿献血服务队副队长,并按照国家志愿者服务工时晋级二星级志工。
2010年2月,刚捐献过800毫升成分血没多久,宋丽萍又做了脂肪瘤切除手术。由于刚献完血小板短期内凝血功能得不到恢复,本来风险不大的一个小手术却出现了出血不止的意外。3月份,在家养病的宋丽萍接到濮阳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她和四川省一名8岁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初配相合。宋丽萍想都没想就答应要前去捐献骨髓。红十字会立刻安排宋丽萍前去抽血,以便送到北京实验室做进一步的高分辨血样化验。
84岁的婆婆和公公听说宋丽萍要去捐献骨髓,说啥也不同意。每天都看着宋丽萍,生怕她干傻事儿。说来话长,早在二十几年前,宋丽萍公婆的亲生儿子就是因为患白血病去世的。所以,每次宋丽萍一劝说老人,老人就揪心难过,他们深知骨髓对人的重要性,并且说:当年如果有人也像你一样,我们也不会失去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去抱养人家儿子来养。如今,他们再不想让宋丽萍冒险而让养子失去完整的家。邻居们都说宋丽萍傻,甚至有人当着宋丽萍的面叫宋丽萍“宋大傻”。宋丽萍听了心里有些难过,但转念又想,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件荣幸的事,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
老人的思想工作始终没有做通,宋丽萍只好利用上班时间和同事协商好,偷偷跑去红十字会抽血做了高分辨配型。
4月,省红十字会传来消息,宋丽萍的血样和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这意味着宋丽萍即将成为油田首位女性干细胞捐献者。其实,早在三年前这个孩子就和宋丽萍初配成功,由于宋丽萍年龄偏大,采用她的造血干细胞手术成功机率不够高,因此医院迟迟没有安排手术。然而,这三年间,医院始终没能找到第二例和孩子配型成功的人,加上孩子的病情不能拖延,只有再次找到宋丽萍帮忙。宋丽萍一夜无眠,她激动地想:“除了我,没人能救这个孩子。如果能用我的造血干细胞挽救这个生命,意义太重大了。”为了给患者多争取一些时间,宋丽萍悄悄准备着,不吃油腻食物,坚持锻炼身体。
公公婆婆看管宋丽萍俩个月,看她没啥动静,以为宋丽萍听二老的话不去了,渐渐放松了警惕。
7月6日,宋丽萍安顿好家中事务,悄悄将公公婆婆托付给了服务队的姐妹临时帮忙照顾。次日就踏上了去河南省肿瘤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程。后来,婆婆在电视上看到给宋丽萍送行的镜头,哭着打去了电话,并让女儿火速赶到医院去照顾宋丽萍。
住进河南省肿瘤医院,医生为宋丽萍注射了两针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的“动员剂”。由于年龄偏大,加上三年献了8000毫升成份血的原因,宋丽萍出现了强烈的副反应,发烧、全身疼痛、恶心、呕吐,出虚汗,衣服、床单换了又汗湿,牙龈肿痛,连半边脸都肿了起来,3天体重就增加了8斤。
宋丽萍咬牙忍受着种种的不适,呆呆地盯着医院天花板出神。“有人叫我宋大傻,我真的是傻子吗?假如这些叫我傻子,说我作秀的人家里有人得上这样的病,他们还会这样说我吗?”“资料上都说献骨髓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我相信医疗机构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另一个人的。”想到这,宋丽萍心里踏实些。又开始在医院里忙活起来,把自己的营养品分送给医院里的白血病患者,还给那些思想有点动摇的捐献者鼓劲儿,连医生都感动地说:“你真是一片阳光,走到哪儿,就温暖到哪儿。”
7月11日,在医院干细胞采集室,仪器将宋丽萍体内的血液不断地进行着过滤。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55克造血干细胞悬液被装进专用运输箱妥善保存,宋丽萍成为我国第1734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当天,她捐献的55克“生命火种”就被空运到了受助者所在的医院。中华骨髓库为宋丽萍颁发了荣誉证书,河南省红十字会也授予了宋丽萍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这场生命的“接力”,又一次书写了宋丽萍的人生传奇。
“自家的困难再大也比不上救人命的事儿大。”
困境中,滴水的滋润就是甘霖;艰难中,举手的扶助就是大义。
2010年的中秋节,爱心服务队里的一名志愿者——石油化工总厂女工王成芳找到了宋丽萍。
“宋姐,你能不能想办法帮助一下我们单位的一个女职工周月莉。她患上了肾衰竭。父亲去世了,丈夫也和她离婚了,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在日夜照顾她。她妈妈身体也不好,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听完王成芳的话,宋丽萍又坐不住了。她通过红十字会取得许可,并通过QQ集合起一部分志愿者和自己的爱心服务队姐妹上街为周月莉募捐。就连远在柳屯镇大觉寺的寺院住持闻也亲自送来了2000元的善款。宋丽萍和服务队的姐妹们一起把募捐来的全部现款送到了周月莉的病床前,并主动承担起了轮流照顾她的责任,给周月莉的母亲腾出一些照顾自己的精力。
去年11月17日,周月莉到郑州一家医院做换肾手术,宋丽萍先后派10多名志愿者到医院陪护料理,还送去2500元钱让小周的家人买营养品,后来,得知周月莉换肾成功,宋丽萍很欣慰。
得到了服务队姐妹的帮助,周月莉万分感激。虽然身患重病,但周月莉也富于爱心,她觉得自己得到了宋丽萍的帮助,也希望宋丽萍的爱心服务队能帮帮自己其他的病友。
周月莉还有两个小“糖友”,一个叫杨艳杰今年21岁,另一个叫杨俊杰今年18岁,病情都十分严重,家境也非常困难,已经无力再承担做透析的费用。2011年大年初一那天,爆竹声声,油城处处张灯结彩。安顿好自家老人的宋丽萍心里还在牵挂着医院的这对小“兄弟”。心想:大过年的,家家户户都在团圆,这两个孩子在医院过的怎么样?于是就从家里捎了些水果和好吃的,打算到医院去陪陪这两个孩子。
走到病房门口,本想给两个孩子一个惊喜的宋丽萍却听到了个令她大吃一惊的秘密。原来,此时这两个孩子正在商量着如何自杀,打算着如何一起从医院的楼上跳下来。宋丽萍大声训斥着两个孩子。孩子们哭着告诉宋丽萍说,已经交不起住院费了,回家也是没钱治疗等死,还不如从楼上跳下来去死,这样还可以给家里人要来赔偿金。就算医院不给赔钱,也能给家庭减轻负担。
控制不住眼底涌出的泪水,宋丽萍拉着两个孩子的手,痛心地说:“你俩咋这么傻呢?关心你俩的不止我一个人,社会上很多热心人都在关心你们,不可能人人都来看你们。前几天我还联系到了一个医院,他们正准备上透析设备,等安装好后,答应除去你们能报销的部分费用,其余的给你俩全部免费,连你俩的吃都免费……”没等宋丽萍话说完,俩个孩子就上前搂住宋丽萍放声痛哭起来。事后,宋丽萍告诉记者:今年的大年初一虽然是在哭声中度过的,但我感到很开心。我付出的只是初一跟自家人团圆和一点水果,却及时挽救了两个年轻的生命。
2011年4月的一天,宋丽萍接到了一个叫张红霞的病人的求助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自己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肾坏死患者,每周要三次到医院去做透析,眼睛看不见,实在是不方便,希望能得到宋丽萍的爱心服务队的帮助。
宋丽萍问:“你家在哪?你的家人呢?他们都不管你吗?”
“我在采油四厂上班,现在住在世纪景苑小区我父母的家里。生病以后丈夫和我离婚了,我的孩子才15岁还在上学,爸爸70多岁,是个长年瘫痪在床的脑梗、心梗患者,妈妈也是个患了二三十年的糖尿病患者,目前也是双目失明。为了照顾我和我爸爸,前段时间去北京用激光治好了一只眼睛。”张红霞回答说。
“那你们单位呢,单位不管你吗?”
“这几年我生病在家,单位上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年年为我申请大病救助,月月给我生活补贴,还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要不然凭我家这个情况,早就撑不下去了。”沉默了一会儿对方又接着说,“前两年去北京、郑州看病的时候,每次单位上都能安排人来陪护。就是现在,单位也时常会来人看我。可我现在是在家保守治疗,单位离基地这么远,人员本来就紧张,生产任务又重,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再给单位添麻烦了 ……”
“那你双目失明咋能给我打电话呢?”宋丽萍将信将疑,心想,不能所有不幸都发生在她身上吧?
“我听周月莉说你是个好心人,能帮到我。这个电话是别人帮我拨给你的。”
宋丽萍仍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要了对方的地址,并答应下周去她家看看。挂断手机宋丽萍又想,如果她说的都是真的,那该有多难啊?于是赶紧推出自己那辆破自行车去了张红霞家。
事实上,宋丽萍的爱心服务队实施救助服务时并不盲目,她们是有原则的。一次,宋丽萍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对方一张嘴就管宋丽萍要钱。宋丽萍当时就生气地回答,我不是印钞机,也不是有钱的暴发户。事后,宋丽萍又觉得自己做的不妥,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一个向自己求援的人。
从张红霞家回来,宋丽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第二天接送她去医院的人。她利用自己建立的爱心帮扶QQ群,把有时间、有能力帮助张红霞照料日常生活和看病就医的志愿者们集合起来,排好值班表。每次张红霞去做透析都有人接送,医院治疗期间还安排有人陪护。遇到人员紧张时,宋丽萍就和同事换班,自己前去接送张红霞。“给你带了些吃的,防止透析时发生低血糖恶心,”“前面有道坎儿,脚抬高些,”“头低点儿,上车时别碰到头”……上楼、换鞋、称体重、脱外套、扶上床、量血压、测血糖、穿外套……每一个步骤宋丽萍都了如指掌。透析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现象,病人会感觉头晕恶心,全身乏力。好几次做完透析,都是宋丽萍把张红霞背出的病房。
一到周末,宋丽萍还常常带着爱心服务队的姐妹们一起到张红霞家中帮着收拾家、做饭。就这样,张红霞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顺利地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张红霞的母亲激动地说:“多亏有你们这些志愿者帮忙,要不这个家真要撑不下去了。”
宋丽萍的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孩子还在上学,公公婆婆年迈体衰,这个家完全是宋丽萍一个人在撑着。有人问宋丽萍,你上有老下有小,你把精力全放在别人身上,自己家的事儿不用管吗?
“自己家的困难再大也没有救人命的事儿大。再说了,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大家伙儿的共同努力,才让别人看到了希望”,“我的这个爱心服务队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姐妹们不仅要奉献爱心,搭上钱、物,还要牺牲照顾自己家人的精力和时间。要不是大家信任我,这样无怨无悔地帮我、支持我,哪能为别人做这么多好事?”宋丽萍动情地说。“谁家没点儿事儿呢?如果人人都各顾各,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美好可言?”
“我不是神,我只是根绳。”
2010年,在表彰感动油田2009年年度人物现场,中原油田宣传部张瑞民部长颇有感触地赞扬宋丽萍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多年坚持做好事,现在还带领大家一起做好事,这个境界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近年来,随着油田“走出去”战略的稳步实施,职工队伍外闯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许多职工背井离乡,到新疆、内蒙,甚至中东、非洲等地开创国内、国外市场。此时,家中的妻子、孩子和老人,是外闯市场职工永远的牵挂。由于丈夫长年在国外石油市场工作,宋丽萍也成为中原油田“留守妻子”队伍中的一员。
宋丽萍发现,许多家属在孩子上学后,每天只做一些家务事。觉得年纪轻轻的不应该这样浪费青春,想做点什么事情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于是,宋丽萍就产生把这部分人群组织起来的念头。一来可以协调大家互相帮忙,应付家中抬家具、搬重物之类的力气活儿,二来可以组织些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让外闯市场的职工放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她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单位的支持和“留守妻子”们的拥护。
经过大家协商,由宋丽萍带头成立了油田第一支油嫂爱心服务队。服务队一致通过了队伍宗旨:相互关爱,服务社区,服务油田。宋丽萍觉得,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育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于是组织大伙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边学还要边练,她们首先从自己家庭开始,从当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着手,哪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无论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向大家求援,大家都积极参与,共同想办法来解决。同时,他们也在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组织救助家庭困难的弱势群体。宋丽萍与当地手工艺品厂联合举办编织工艺培训班,帮助待业青年学技能,寻找就业途径,甚至还帮助大龄青年介绍对象。宋丽萍说,我最喜欢给别人介绍对象了,看到一对一对的人儿结成幸福的伴侣,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2010年,宋丽萍在参加河南省政府颁发“河南十大爱心人物”奖项时,结识了开封汴绣“皇后”王秀花老人,王秀花老人得知宋丽萍无私帮助社区无业人员安置工作的感人事迹后,十分感动。她向宋丽萍承诺说,我愿把我这传统手艺送给你,只要是你介绍的人,我管吃、管住还不收取学费。
回来后,宋丽萍立刻和油田再就业中心结合,安排了一名油田待业子女前去开封汴绣厂拜师学艺。等手艺学成归来,她同样可以带动一批待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为了更好地拓宽就业渠道,宋丽萍还和汽车坐垫厂家联系,从厂家请来老师,组织社区的一些无业人员到自己的家中开办了一个多月的培训班,然后再由这部分人员把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员。不需要任何设备,不用买任何原材料,全部由厂家提供并回收产品。时间自由支配,工资按件兑付,这么好的事儿上哪找啊!这个工作在社区一些在家带孩子不方便出门的女性人群中最受欢迎,她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同时,还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目前,她已经招募了30多个无业人员加工手工汽车座垫。
宋丽萍还和再就业中心人员去北京考察了手工加工饰品的业务,她想利用这些小投资或不投资的小手工艺加工行业,为待业、无业人员以及退休职工提供一个创收的平台。
“授人以渔”,把原先单纯的“输血式”爱心帮扶转化成为自谋生路的“造血工程”,这对宋丽萍来说,真可谓是一大创举。既为油田再就业工程减轻负担,又拓展了爱心服务队的服务领域。
与此同时,宋丽萍的爱心服务队也在不断壮大,已拥有了近百名队员。不仅服务于空巢老人,帮助残障、失学儿童,还经常到医院救助病号。为了让“留守妻子”生活得充实些、“阳光”些,宋丽萍还请来了老年志愿者在家属区教大家太极拳、跳交谊舞。敬老院、福利院有她们的笑脸,救助、募捐队伍里有她们的身影。她们把爱心撒满了整个油区。
也有人说,宋丽萍,你简直神了!照顾病人、募捐善款、给人找工作、找医生、联系医院……还都是免费的,真的是无所不能啊!
宋丽萍笑着说,“我不是神,我只是一根绳。我仅仅起到了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那些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已。”
“用文化志愿服务进小区的形式,更好传承雷锋精神。”
10月12日晚,濮阳市颐和花园广场。舞台上,宋丽萍文艺小分队正表演反映志愿者奉献精神的节目;舞台下,不少居民已泪洒衣襟。文艺小分队通过表演,让更多人体味着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
这支文艺小分队的组建者是宋丽萍。2012年6月,宋丽萍参加了河南省优秀女性代表报告团,在河南省5所高校、濮阳市各小区进行巡回演讲,提高了油田的知名度,推进了油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将志愿服务精神春风化雨般地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从今年7月份起,宋丽萍将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组成文艺小分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小区”活动,现已拥有队员60多名,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6岁。
“以真诚述真情,感人至深。”是油城居民观看过演出之后最大的感触。节目是志愿者根据宋丽萍和爱心服务队的事迹自编自演的,通过诗歌、乐器演奏、京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给居民以启迪和教育。目前,宋丽萍文艺小分队已巡演14场。宋丽萍说:“用文化志愿服务进小区的形式,更好传承雷锋精神。”
大爱无边,引发更多人爱的善举。在了解宋丽萍爱心服务队事迹后,油田员工高书利加入了宋丽萍爱心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油田员工晁全红和伍帆加入了宋丽萍爱心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到张红霞家帮着买菜、做饭,收拾房间;在油田歌舞团工作的高宝霞在观看了宋丽萍文艺小分队的演出后,找到宋丽萍,要求加入文艺小分队,义务为他们编舞;还有很多油城居民,纷纷为那些需要帮助人的捐款捐物。舞台下奉献爱心的故事和舞台上感人至深的节目,共同进行着爱的传递。
经常有人问宋丽萍,为什么这么爱操心管闲事?宋丽萍也常常这样问自己。也许是孩子甜美的微笑,也许是老人感激的眼神,也许只是单纯享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宋丽萍说,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一辈子也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当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时,却有这么多人愿意跟着我,听从我这个平常老百姓的安排调遣,我知足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汇集起来,就能聚成浩瀚的海洋,放射出光芒万丈。宋丽萍期待着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救助智障儿童、关心空巢老人、呵护重伤病人、抚慰绝症患者、捐献造血细胞、孤身勇斗盗贼、协手“留守油嫂”……从油田周边到偏远黄河滩区,宋丽萍每一步都走的从容而坚定,每一个足迹都放射着温暖。就在宋丽萍走过的这条奉献爱的道路上,生命之花一路绽放,分外美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