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要吃药,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对于孩子们,顺利把药吃下去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于是,家长们想尽办法,有的把药捏碎了再吃、有的减少一些量、有的用果汁送服等,家长跟孩子斗智斗勇,自创出各种喂药方法。这看似机智的喂药法真的正确吗?据《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每年因用药不当,导致近3万名儿童耳聋,约7000名儿童死亡……
给孩子吃成人药,是不是减量就行了?用果汁、牛奶等送药,安全吗?各位家长,我们真的会给孩子喂药吗?
误区一、用牛奶或果汁送药
为解决孩子吃药难的问题,我们以为用好喝的牛奶或果汁来送服药物是非常“聪明”的举措。
但其实,无论是把药和牛奶、果汁同时吃,还是先后吃,这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
牛奶确实是好东西,但它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钙、镁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会和药物中一些成分结合,形成不溶解的大分子,从而导致它没有办法进入血液中发挥药效。
同样,果汁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和碱性的药物发生化学中和,导致药物失效。
也就是说,家长煞费苦心帮助孩子好好吃药,反而目标没达成,甚至会形成一些有毒的物质,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正确做法:若药品的说明书上未标注需要用果汁、牛奶等送服方式,家长最好采用40°左右的温开水来服药。
因为太热的水对孩子服药来说是一种刺激,水温过低又不利于药物的溶解,所以40°左右的温开水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药物,比如活菌胶囊来说,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选择。
误区二、成年人的药 减半给孩子吃
儿童是非常特殊的人群,一方面孩子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变化之中,另一方面肝脏是用来解毒的,药物也需要依靠肝脏来进行代谢。
孩子的肝脏还没有发育成熟,肝药酶系统也尚未发育完全。擅用成人药可能会延长药物的半衰期,这样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副作用会加大,非但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给孩子造成药物中毒,为身体带来潜在危害。
正解:若孩子不舒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儿科医生诊断后开药。一定要用儿童专用的剂型,若没有,请专业医生来判断,让孩子用到最正确、合适的药。
误区三、这顿忘吃了 下顿补回来
这种错误的做法有可能很多家长都干过。如孩子该吃药了,但他睡着了,家长可能就把这顿的药留到下顿一起吃。
这种做法在医生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给孩子的用药有非常精确的要求,一般是严格按照体重或体表面积来给药的。如果把2次的药量合并成一次给药,这对于生长发育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可能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中毒,引起生命危险的。
正解:怕忘,就定个小闹钟,按时按量服药。
误区四、胶囊有“胶”对身体不好,要掰开吃
不必紧张,口服药物要不要制成胶囊,是由药物剂型和理化性质决定的,是起到一定的保护或特殊作用的。
有些药制成胶囊,不仅可以掩盖不好闻的气味,让孩子更方便服用。还可以避免药物在胃中被破坏,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使它在肠道中得到充分吸收,从而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同时,一些药物是化学品,对储存要求非常高。如果不制成胶囊,任由它暴露在空气中,这可能会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结合,导致药性发生改变。
正解:家长不必过度担心胶囊是否含“胶”,因为这种明胶都是达到国家药品级的生产标准的,大可放心使用。
此外,家长还要养成阅读说明书的习惯。说明书就是最重要的提示,要明确药品的注意事项,如不可和什么东西一起使用,是否需要牛奶、果汁等送服药物。
若没有时间或难以读懂,家长可以带着说明书去医院,听听专家们的讲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