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种药物相同的剂量,药物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种药物相同的剂量同一个人服用,药物的作用与服药时饮水密切相关。服药对水温、水量、饮水时间、饮水的姿势以及饮什么水都是有讲究的,正确饮水才能让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服药时饮用的水量和水的温度是不同的。水量用不对的话,反而会影响药物吸收及增加不良反应,水温对药效也有影响。服药饮水应“因药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服药时宜多饮水的药物
1.对食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双磷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片。为尽快将食物送至胃部,降低对食道的刺激,本品应在清晨用一满杯白水(至少200ml)吞服药片,不应咀嚼或吮吸药片,用药应避免躺卧,应保持上身直立至少30分钟。
2.代谢产物易形成结晶或结石的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磺胺类抗菌药:如复方磺胺甲恶唑;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抗痛风药:别嘌醇、苯溴马隆等。服用抗痛风药如别嘌醇和苯溴马隆等,均应大量饮水,保证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大量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必要时同时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可防止尿酸盐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
3.有肾毒性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依替米星等,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这类药物对肾脏有损伤,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使用后宜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4.利胆药
如熊去氧胆酸软胶囊,这类药物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进而可能导致腹泻,建议多喝水。
5.服药后大量出汗的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能会使发烧的患者大量出汗,用药后需要适量多饮水,以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
6.盐类泻下药
如硫酸镁等,会造成电解质的丢失,服药时多喝点水可补充人体对水的需求,防止体内水、盐代谢紊乱。
7.服用可能产生口干的药品
如山茛菪碱片,颠茄口服液等,服药时也应多喝水。
8.清肠剂类
如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用于肠道准备时服药,每次应取本品45ml用750ml以上温凉水稀释后服用。
服药宜少饮水的药物
1.胃粘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氢氧化铝、胶体果胶铋等。服用这类药物时可直接嚼碎服药,或仅需极少量的水吞服。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
2.蒙脱石散
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药物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故每包服药只需50ml水冲服。
服药时不宜饮水的药物
糖浆或口服液类,如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口服溶液、蓝芩口服液等,这些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水,会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一般要求服完止咳糖浆5-10分钟不要喝水。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舌下含片。由舌下粘膜吸收,不用水冲,保持药物舌下药物浓度。
含漱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含漱剂,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含漱后至少在口腔内停留2~5分钟,含漱后吐出,不得咽下。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
服药时要求的水温不同
药品说明书上经常会写到“用温水送服”,2020年版《中国药典》凡例中规定:热水70~80℃;温水40~50℃;常温水10~30℃;冰水2~10℃。由此可知,温水是指温度在40~50℃的水。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温水是合适的,但是对于下列几类药物仍要多加注意,水温最好低于40℃,即选用凉开水来送服药物。
胶囊类药物,胶囊壳遇热被破坏,药物突然释放,还有可能对胃肠道造成损伤。
助消化的酶类,如胃蛋白酶等,能被热水破坏而失去药效。
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遇热后易被氧化还原而失去药效。
活菌类制剂,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散等,遇热易灭活。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