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合成,作用复杂而广泛,能影响血糖代谢,故称糖皮质激素。临床上越来越多地使用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这类药物大多以药理剂量用于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治疗。
糖皮质激素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早上6-8点是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高峰期,然后逐渐下降,晚上10-12点处于低潮期。在分泌高峰期,一次给予全日皮质激素总剂量,不但可以增强其疗效,而且减少了对机体内源性分泌的抑制。
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价、药物代谢动力学、治疗疗程和剂量、给药方式和一天内的给药时机、以及代谢个体差异均会影响治疗疗效,并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分类
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糖皮质激素和合成糖皮质激素。天然糖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等;合成糖皮质激素有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按生物半衰期的长短,分为短效糖皮质激素、中效糖皮质激素、长效糖皮质激素。
短效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半衰期分别为30min和90min。
中效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主要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以及甲泼尼松龙、曲安西龙。半衰期分别为60min、200min、180min和180min,生物作用持续时间为12-36h不等。
长效糖皮质激素
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血浆半衰期分别为200min、大于300min,生物作用时间长达36-54h。
糖皮质激素代谢
糖皮质激素均在肝脏代谢,严重肝功能不全只宜给激素的活性形式: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影响代谢
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均有影响。增加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含量,增加血糖来源升高血糖;加速胸腺、肌肉、骨骼等蛋白质的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长期使用能激活四肢皮下脂肪酶,使四肢脂肪分解,重新分布到面、胸、背、臀部,形成“满月脸,水牛背”。
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
抑制免疫作用与抗过敏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在免疫过程中能减少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过敏介质的生成,减轻过敏症状。
抗休克作用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生成、稳定溶酶体膜、扩展痉挛血管兴奋心脏、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而抗休克。
抗毒作用
不能中和细菌内毒素,但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缓解中毒症状。
退热作用
抑制体温中枢对热源的反应,产生迅速而强大的退热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选择
短效糖皮质激素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与人体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同时具有糖和盐皮质激素活性,因此适用于生理性替代治疗。但这两种短效糖皮质激素用于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不良反应明显,而氢化可的松较可的松更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中效糖皮质激素
外源性的泼尼松等加强了抗炎作用,降低了水钠潴留,并且作用时间延长,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剂型。其中泼尼松龙较泼尼松更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长效糖皮质激素
外源性的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更加强化抗炎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水钠潴留,并且作用时间更长,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长而强,只适合短期使用,不宜长期使用,因此不适用于治疗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都可安全地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应用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脂质及水盐代谢紊乱,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水肿、多毛、低血压、高血钾、糖尿病。
诱发或加重感染:无效药可用的感染应慎用或禁用。
消化系统:诱发或加重溃疡。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及伤口愈合迟缓等,严重者发生自发性骨折。
诱发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元异生,降低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
引起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影响房水流动引起青光眼。
停药反应
易引起反跳现象和糖皮质激素抵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