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知帕不害怕,快来了解中老年人。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源是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引起多巴胺递质含量减少,导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以及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认知功能减退、便秘等非运动系统症状。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患病率为1.7%,2030年我国PD患病人数将上升到约500万人,占全球PD患病人数的50%。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为什么会患帕金森病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体的老化均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1.遗传因素
是指基因突变或者基因多态性的累积效应。遗传因素约占了发病原因的10%左右,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没有明确的致病基因。
2.年龄和性别
帕金森病的流行和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80岁以上达到高峰。男性PD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3.环境和行为因素
对帕金森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农药、杀虫剂、重金属和溶剂的接触,行为因素包括饮食中摄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睡眠障碍(如白天过度嗜睡、睡眠呼吸暂停、慢性失眠)、创伤性脑损伤、癌症(如黑素瘤)、抑郁、焦虑、高血压、贫血或低血红蛋白水平等都会增加PD发生风险。
筛查帕金森病的可控危险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予以关注、密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帕金森病的症状
1.运动症状
我的手或腿不自主地抖动、手变得笨拙了、拿筷子系扣子不灵活了、走起路来变慢了、腿沉重了、面部表情僵硬失去笑容了。这些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表现可总结为“抖、僵、慢”。
抖:即“静止性震颤”,是指手、胳膊、小腿等部位不由自主地抖动。早期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手指像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运动,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以及头部。肢体静止时明显,活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特征,
僵:即“肌肉僵直”,指肌肉变得紧绷,活动时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眨眼减少,表情呆板,像是戴了一副面具,医学上称为“面具脸”。
慢:即动作缓慢,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抬腿不利索、不方便,似乎有点黏在地板上的感觉,或以小碎步前进。
在早期,这些运动症状可能比较轻微,但是提示可能已经开始发病。
2.非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往往是在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出现前的5年、10年,甚至20年就开始出现,也可能伴随运动症状持续存在。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以及认知障碍、抑郁、幻觉等。
得了帕金森病怎么办
到目前为止虽然还不能治愈帕金森病,但系统的综合治疗却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
作为首选并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早诊断早治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剂量滴定、不可随意停药原则。
2.手术治疗
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若药物无效时可考虑手术介入。但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且术后仍需要药物维持治疗。目前以微创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最为推广。
3.康复治疗
能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大获益,应当贯穿始终、伴随一生。方式如广播体操,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全套锻炼方式。
4.针对特定功能的训练
如平衡障碍、冻结步态训练,跟着节拍、地面提示的条纹、立体楼梯的图像信号等来练习行走等。
此外,重复经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治疗是最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具有无创、安全性好、可操作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情绪、记忆、日常生活能力等均有改善作用。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案也要遵循个体化原则,且伴随症状波动需要适时调整,因此早期就医、定期复查、不适随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