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龙都健康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诺亚方舟”上的生命“摆渡人”——记新冠感染医疗救治中的市油田总医院呼吸内科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19 21:08:27   

1.jpg  

今天是周末,办理完一位患者的出院手续,20多天来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第一次没有候床患者,这意味着新冠病毒正在撤退。我长舒了一口气,环顾护士站内外进进出出仍在忙碌的姐妹们,大家依然表情凝重——医生已经很久没有轻松过了,我怀疑感染的是“严肃株”。  

医生经历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战疫”,至今还在火线上。网上流传着一句让人泪目的话:“全中国儿女都在和死神抢父母”。其实还应该补充一句:“他们把父母活下来的希望托付给了医务工作者”。是啊,当父母出现呼吸困难,血氧直线下降,他们除了奔向医院,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疫情放开管控,医院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医生就成了这道防线的守卫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只能义无反顾。  

第一例“白肺”  

濮阳的疫情是从2022年12月15日之后开始爆发的,虽然医院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疫情来势之凶猛、发展之迅速,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12月15日,来院发热门诊就诊的高热患者突破100例,之后快速上升。当天,呼吸内科接收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人。这是一位71岁的女性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症状,3天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入院血氧72%,CT报告双肺大面积毛玻璃影。  

白肺!2020年初,我和两位同事奉命出征武汉,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参加医疗救治,见到过不少白肺患者,而科室大部分同事还是2020年疫情出现不久见到过一例,作为疑似病例被迅速转移去了定点收治医院。作为呼吸科医护,大家都明白“白肺”对病情预后意味着什么,抢救每一条生命,都将是一场恶战。  

医院迅速安排床位、采集病史、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副院长姜东亮、医务部主任薛现军等和呼吸科的主任于法明、副主任李慧敏、刘传文等齐聚呼吸内科会诊、制订医疗方案,患者得到妥善安置。  

2.jpg

科室床位住满了  

重症、危重症患者一个接一个从急诊科转来。12月17日,呼吸内科一区、RICU原有床位全部住满,医院紧急扩充重症床位,先是组建13张床位的呼吸监护二病房,很快满员;又紧急将呼吸二病区由普通病房转为重症病房,当天收满,据说还有不少重症患者滞留在急诊科抢救室、观察室等待床位。普通ICU已经和呼吸内科RICU同时收治插管患者,为保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院又紧急将生命支持条件较好的心内二区开辟为重症收治病区,并开设综合一区(原感染性疾病科)、综合二区(原风湿免疫科)和综合三区(原儿科一区)。12月26日,原本收治呼吸肿瘤患者的呼吸三区和收治介入手术患者的介入科病区也紧急收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呼吸科管理的4个病区191张床位全部收满了重症、危重症新冠感染患者,这在40多年建院史上还是第一次!  

科室人员大调整,刘传文副主任、贾鑫鹏副护士长带领几位医生护士管理综合一区,于法明、李慧敏副主任作为院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全院多学科会诊和呼吸科医师全院查房,院里也从兄弟科室增援呼吸内科。作为新冠感染重症救治的主力科室之一,全科同事深感责任重大。在于法明和护士长带领下,大家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奋不顾身投入到了这场艰苦卓绝的生命争夺战。  

要说新冠防控的消毒隔离、个人防护,没有谁比医生更懂病毒。院感控办的老师们培训了无数次,科内演练了无数次,3年来防护服几乎成了我们的工作服。医生有手段、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发生职业暴露。但是出征武汉0感染,支援定点医院0感染,坚守发热门诊和疑似病例观察病区0感染,常态化防控上百轮核酸0感染,而这次却感染了,而且是先感为敬、全军覆没。  

不是医生不小心,而是防护“大白”影响我们的战斗力。这么多危重症患者,个个危在旦夕,抢救生命必须争分夺秒,穿脱一次防护服费时费力,不仅影响手脚的灵活性,还影响观察交流,所以医生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规范化防护,全凭“小蓝”隔离衣和N95口罩。在如此高浓度的含毒气溶胶环境中抢救感染者,不被感染才是奇迹。  

在给第一位“白肺”患者插管时,由于情况紧急,参加操作的医生护士来不及戴手套,直接赤手上阵。第二天就有人感染了,随后是一个接一个于法明和丹凤试图让高热的同事休息,但没有一个服从,这么多危重患者,人手这么紧张,休息一天可能就耽误了一条生命。张无瑕、郭竟竟、李会娜等高烧39℃以上,口服退烧药依然坚守在夜班岗位。身怀六甲的护士冯冬阳、赵亚薇也不肯被照顾,看着已是7个多月身孕的赵亚薇刚一退烧就挺着大肚子来上班,我有点不忍,她反而来安慰我:“丁姐,我没事,能撑下来”。医生白宗达下个月就要当爸爸了,为了家中母婴安全,也为了多分担一些科室工作,疫情一开始他就常驻科室,不分昼夜、不分上下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李丹凤护士长腿部受伤刚手术不久,每天拄着拐杖指挥调度全科护理工作,不巧她爱人感染后症状严重,双肺大片CT白影。她除了指导卧床休息,对症服药,多喝开水外,再也给不了更多照顾,4个病区的医疗救治更需要她。李慧敏副主任感染后症状严重,身体非常虚弱,她稍事调整就火速上岗,忍受着剧烈的咳嗽科内、科外会诊。刘传文副主任负责综合一区的工作,呼吸科医疗组减员时,他坚持两边值班。  

12月18日,于法明感染了,高烧39.7℃,他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坚持看片、会诊、指挥抢救,因为科里、院里一刻也离不了他。  

重症、危重症越来越多,病区越开越多,外科内科化,内科肺科化,规范诊疗、医疗安全问题牵动着医生的心。在紧张地看片、救治间隙,他两次为全院医生培训危重症救治、第十版《新冠感染诊疗方案》解读。反复强调医疗救治中的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多器官功能衰竭、抗复合感染的救治策略,要求治疗关口前移,尽可能阻止病程进展。他还提醒大家注意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耐药菌感染的菌群种类和敏感抗生素选择。他传授的呼吸系统重症救治理念和临床经验使全院医生深受启发,在全院“一张床”形势下,为保证安全、有效和同质化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33.png

于法明全院新冠感染救治培训  

王大伯走了  

这么多危重症新冠感染,救治失败在所难免。但呼吸内科敬畏每一条生命,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不放弃万分之一的机会。  

62岁的王大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心血管支架植入者,在这次疫情中未能幸免。他被感染后病程进展很快,病情急速恶化,入院时CT提示双肺大面积感染,稍动即喘,不能平卧,心、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救人心切,希望医护全力救治,他们愿意全力配合。主任会诊后,指示抗病毒感染,抗多器官功能衰竭,平喘抗凝,高流量氧疗,择机实施血液净化抗细胞因子风暴。家属提出是否应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球蛋白,网上看到都在疯抢这些“特效”药。考虑到家属的心情,主任告知院里紧缺这两种药物,如果他们能买到可以用。果然,家属通过各种关系买到了抗病毒药物和球蛋白,科内破例使用。  

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试图阻止病程进展,但都没有起到明显效果,炎性标志物继续升高,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病情继续恶化。张韧医师查房后指示继续抗感染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床旁血液滤过,全力挽救患者生命。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连续抢救,用尽了种种手段,还是回天乏术。  

送走了王大伯的遗体,大伯老伴含着眼泪特意回来让我转达她全家对于法明和全科医生、护士的感谢。阿姨说,大伯才刚过60岁,一生非常爱她,不想让他走;儿子为挽救爸爸的生命,花高价买了10多万的“特效药”和白蛋白。她亲眼看到医生护士发着高烧在抢救病人,感到所有的人都不容易,能够抢到医院里的一张床,医生护士都用了心,用了所有能用的药物和抢救手段,也算对得起老伴了。话没说完,阿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住我失声痛哭。我轻轻抚摸着阿姨的肩膀,无声安抚,真诚劝慰。阿姨止住了眼泪,说手上还有一些自费购买的药品,想免费赠送给科里经济困难的患者,算是替大伯最后做一件好事。我点头同意了阿姨的请求,留下她的手机号码,有符合她捐赠条件的患者后介绍他们联系。我把阿姨送到电梯口,挥手道别。  

44.png

高奶奶康复了  

有令人沮丧的死亡,但更多的是让人喜出望外的痊愈。于法明和李慧敏、刘传文、张韧几位主任医师各自负责一个病区,承担全院新冠感染患者的呼吸科医师查房和多学科会诊任务。他们不辞劳苦,夜以继日,认真研读每一位患者的CT片,关注细微的病情变化,不失时机调整治疗方案。机械通气,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床旁血液净化、纤支镜肺泡灌洗、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十八般武器全在他们的工具箱里。只要医生一声令下,护理人员立即执行,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治。  

78岁的高奶奶是一位重症感染者,因咳嗽、气喘、胸闷一周从乡下来院治疗。CT提示双肺大面积浸润,氧合指数低于250mmHg,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副主任医师张韧会诊后,考虑为重症感染伴细菌/真菌感染。指示给予吸氧、补钾、纠酸、抗病毒治疗、高蛋白饮食。经痰标本培养确定合并念珠菌感染后,及时给予抗真菌治疗。一周后呼吸衰竭症状减轻,CT提示双肺感染部分吸收。继续给予抗真菌感染、纠正低钾、低蛋白治疗,10天后双肺感染、呼吸衰竭、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全面好转,嘱咐家属出院后坚持口服药物、增加营养,辅助中药治疗。12月29日办理了出院手续,这是呼吸内科第一位康复出院的重症新冠感染者。在之后的日子里,康复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截止到1月15日,已经有200多位新冠感染重症、危重症患者从呼吸内科管理的4个病区出院。  

疫情缓解了,但救治仍在进行。病人的康复是对医生最大的奖赏,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如果说新冠感染疫情像一场突然爆发的滔天洪水,医院就是那艘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呼吸科的医护人员就是生命的“摆渡人”,把一个又一个罹难者从死亡之海渡向重生之岸。  

你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危难时刻,守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医生不负重托,负重前行,无怨无悔。  



呼吸内科副护士长 丁慧利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