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动态清零”转向了“保健康,防重症”。这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可能会从一种困境,走进另一种困境,一场硬仗在所难免,尤其是各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虽然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遇到的困难还是远远超出想象。
重症医学是对危重症实施专业救治的科室,重症监护床位被业界称作“生命岛”,配备有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够实施前沿性的危重症救治技术,在这场与新冠病毒抢生命的大决战中,注定要担当维护生命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道战壕。
2022年12月10日,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第一例新冠感染重症病例,随后的两天是暴风雨到来前的宁静,13日开始来院就诊的高热患者快速增长,12月17日,急诊重症、危重症患者激增,一批批需要监护救治的急危重症感染者从急诊科转入ICU。这一天他们收治了12位重症患者,但是床位预约申请还有15个,生命争夺战全面打响。
封闭管理的ICU一片繁忙,有的要插管,有的要除颤,有的要心肺复苏,有的要俯卧位通气。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呼吸机有节律的运转声遥相呼应,其他收治重症患者的科室要求急会诊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主任王矩伟、副主任宋自昌等专家科内、科外两头忙,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再也停不下来。
尽管医院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抵不住工作的紧张、含毒气溶胶的浓烈,血肉之躯终究没能抵挡住病毒的侵袭。这一天出现了第一例科内感染,一名护士发烧、头痛、浑身无力,核酸检测阳性。随后几天,被感染的医护越来越多。开始感染的同事还能够居家休息,感染人数的增多、科室工作量的加大,他们再也照顾不过来,否则科室就要停摆。关键时候,重症人都豁出去了,阳了的谁都不肯休息,已经休息的带病回到了岗位。护士韩冰夜班高烧39度,吃一片退烧药继续工作,后半夜继续发烧就再吃一片,她以极大的毅力坚守到8点钟的交接班。
白班的几个同事脸颊红彤彤的,不停地冒虚汗,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有的佝偻着腰,有的蜷缩着身子,有的哆哆嗦嗦地在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治疗。男护士张彦伟发烧到40°C,头痛欲裂,浑身哆嗦,护士长马翠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他回家休息半天,小张说啥都不肯。他说:“大家都在带病坚守,我一个男生更不能当逃兵,这点病痛算不了什么,我能坚持”。就这样,他和大家一起,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的抢救治疗。医生组最困难的时候只有3名医生倒夜班,护理组一组7个人有4人发高烧上班,舍小家为大家都不足以表达重症医学科的牺牲精神,他们完全是在用生命守护生命。
全院各个科室都在通过HIS系统查看ICU的床位使用情况,一有床位空出,立即就有人来抢,原来的患者还未离开,新的患者已经在路上。ICU病床一分钟都空不下来,20张床位,17台呼吸机,3台高流量吸氧机,全都满负荷运转。为了多收治患者,科室申请加床,但由于空间有限,只能加4张。
为了提高床位周转率,把宝贵的重症资源留给最需要的患者,王矩伟定下新的转科标准:凡是脱机拔管氧合指标好转的患者,都要转到新设立的收治病区,把床位留给需要机械通气、ECMO救治和血液透析患者。院领导也积极协调,十几名脱机拔管患者被转出,一个优化方案使更多的危重症患者得到了“生命岛”救治的机会。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救治压力,全院的医护人员都很难,为了积极配合医院扩展重症收治病区,在人员压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又派出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支援综合二区,超负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20多天。1月7日终于迎来重症冲高回落,医生、护士也都“阳康”。虽然大家都被新冠病毒和超负荷的工作量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们在这场生命争夺战中挽救了一大批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患者的起死回生是他们最好的心灵治愈,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