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下旬以来,濮阳市人民医院中心ICU迎来患者重症救治高峰,重症救治医护人员迎来“防重症”的关键时期。
院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加紧加急改造提升ICU,重症床位由原来的28张扩充至43张,全力保障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
呼吸机嘶嘶作响、监护仪滴滴鸣叫、医生探讨病情的低声细语、护士记录生命体征的沙沙声……看似肃穆沉寂的病房其实是危机四伏、暗流汹涌,分分秒秒都在上演着生死大战。
如何降低危重症死亡率
如何加快病人周转
如何为全市重症救治提供标准流程
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了重症医学科面前
“主任,我们病区病床收满了。”
“主任,现在病床全满急需立刻加床。”
“ICU还有空床吗,这边有重病人急需转入ICU治疗。”
重症医学科主任常银江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请求转入ICU和汇报床位紧张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ICU大多患者都是有基础病合并呼吸感染,而且高龄患者占绝大多数,救治难度大,病程周期很长。
1月6日,统计信息显示,ICU病区43名患者中,70岁以上的老人35人,占比超过八成。
患者高峰到来的前几天是整个重症医学科最为困难的时刻。病房收治病人达到历史高峰,病房所有医护人员全部感染,无法调班,无法休息,高烧39度,吃退烧药继续马不停蹄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唯恐稍一停歇,错过某个关键细节。
常银江发着高烧,带着同样发烧的王新存、李永海、王楠楠、张俊鸣、郭芳芳、李栋梁、王晔等医护人员,协调床位,救治、会诊病人,克服自身不适投入救治一线,争分夺秒的与病魔赛跑。医护人员咳嗽声充斥着整个病区,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脱下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医生王新存带领科室年轻医生查房,挨个和护理老师一起给病人做俯卧位通气治疗,每治疗一位患者下来,医护人员都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有一次夜班,李永海上夜班时收治7个病人,抢救,置管,插管,上呼吸机,等病人平稳,已经下午4点多钟。
王楠楠医生发着烧连着收了8个病人,强忍身体不适,快速制定治疗方案,不停地查看患者病情,抢救治疗,直到把每病人安排好,才发现已经晚上11点了。
“我是真的心疼科室的兄弟姐妹们。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在ICU医护严重减员的情况下,涌现出了轻伤不下火线可歌可泣的ICU先锋战士,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回忆濮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年的成长历程,每次都是在关键时刻他们‘顶得住’,才有了大家‘打得赢’的今天!每一个拼搏的瞬间,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有我们安全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ICU主任主任医师常银江说。
经常有人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ICU没有家属陪护,所有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技术操作都是护理人员完成。
常规治疗、俯卧位通气、抽血、扣背排痰。护士们脚底像采了风火轮,不停地为患者做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和各种辅助治疗。
护士长跟责任班护士每天7:20准时到病房,每天出入病人多,协调床位,帮助年轻护士解决疑难问题,马不停蹄,穿梭于病房中。
主班护士天天有接不完的医嘱,病情重、治疗多,每天打印条码几百个,胸片几十个,几个小时盯下来,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治疗班护士每天7:30准时到科室,药多,得早早干、快点干,抽不完的泵,摆干不完的药。
供班护士是保障病房所有耗材、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透析机等各类设备运行的坚强后盾,做好物品消毒,保障仪器顺利运行。
“原来每4天才会有一次的‘白+黑’24小时值班,现在几乎隔一天一次,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大家又都会不约而同会加班两三个小时。每个患者都是危急状态,他们紧崩着的神经时刻准备救治新患者、抢救重患者……”ICU护士长李艳沙哑着声音说。
深夜,当万家灯火渐渐熄灭时,你会发现ICU的病房某一处仍然散发着莹莹之光守护着患者的安危,哪怕已经是深夜两点,可忙碌穿梭的身影依旧没有停下。医生在救治新患者,置管、开医嘱、谈话、上呼吸机......护士在换液、吸痰、翻身、测血糖。
更动听的是监护仪、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等各种支持生命体征的仪器混杂在一起的合音,似柔美动听的希望之歌,声声呼唤着一个个病重的生命早日康复。
自疫情进入新阶段以来,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到目前,共收治重症患者231人,其中60多名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专科病房。
这就是我们的ICU,一个被称作“生死之门”但却能创造生命希望的地方。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