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危重症救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重要的因素很多,床位、人手、药品、呼吸机、氧疗机、雾化仪以及各种急救器械、医用材料等等,哪一样都很重要。
然而在所有重要因素中,医用氧气显得尤其突出。因为新冠感染重症、危重症患者都有相当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问题,人工给氧就成为改善血氧状况、支撑生命、赢得救治时间的最重要手段。从面罩给氧、雾化治疗,到高流量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都需要消耗大量医用氧气。而突然增加的用氧需求,则给负责院内氧气供应的后勤保障部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后勤保障部急临床之所急,供临床之所需,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争抢时间,迅速解决比平时增加数倍的供氧问题,为临床医疗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临床医疗用氧使用的是集中供氧系统,中心供氧站配备有4套液氧储存罐,最大储氧量22.8吨。平时全院平均每天用氧量约为2.2吨左右,注满4个储氧罐,可保证全院连续10天用氧。疫情突然爆发,危重症患者急剧增加,迅速使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氧气供应告急。从每天耗氧2吨多,持续猛增到每天4吨、6吨、8吨、10吨、12吨!最紧张的时候,储氧罐满载不够48小时使用,而两家签约供氧商一家在洛阳,一家在石家庄,万一氧气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院领导立即召集负责氧气采购的医学装备部和负责院内供氧的后勤保障部研究对策,责令医学装备部无论如何要保证氧源供应,只能气等罐,不能罐等气。同时指令后勤保障部拿出储氧罐扩容或供氧点分流对策。
医学装备部立即与两家氧气供应商立下君子协定:人命关天,必须随要随到!供应商明白事关重大,能不能保供,不仅是商誉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问题,他们坚定地承诺:决不让氧气断供。
氧源问题得到了承诺,保障中心供氧系统安全运行和解决氧压不足的重任就落到了后勤保障部的头上。
主任杨宪林带领后勤保障部班子和供氧班业务骨干现场勘察,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大家首先排除了增设液氧储存罐的可行性,因为安装液氧储存罐需要向政府技术安全主管部门提交压力容器安装申请,并经技术勘验颁发安全合格证后方可使用,流程复杂,远水救不了近火。
第二方案就是紧急购置移动式液氧储存罐,将一号楼(内科病房楼)一楼病员餐厅临时用作第二集中供氧点,专供呼吸内科和内科ICU等1号楼收治重症、危重症的病区用氧。不仅移动式储氧罐可根据需要及时增加,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供氧范围。
后勤保障部第二方案迅速得到院领导批准,他们立即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12月26日当晚连夜将2台0.5吨移动式储氧罐安装调试完毕,正式向呼吸内科和内科ICU供氧;29日第三台移动式储氧罐也顺利投入使用。
由于移动式储氧罐容积小,需要频繁卸罐加气。为保证临床救治一线用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后勤保障部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2个储氧罐在网供氧,1个储氧罐用于周转,有效提高了储氧罐的使用效率。
由于全院用氧流量急剧增加,使得中心供氧管线内部液氧与外部温差加大,管线外部结出厚厚的冰凌,致使管网气压变小。为了保证气压充足稳定,后勤保障部又紧急购置2部气化器,使流经管道的液态氧转化成气态氧,大家齐上阵为管线除冰,解决了临床供氧的又一个难题。
后勤保障部这支关键时候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的铁军,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对决的新冠感染危重症救治“上甘岭战役”中,再一次立下新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