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门诊时,经常碰见面瘫患者(有很多还是年轻的患者)很是着急,一进到诊室,指着自己瘫痪的面部肌肉问,大夫你看看我是不是“脑梗”了,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面瘫”的基本知识。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系指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俗称的“歪嘴巴”、“吊线风”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在夏秋季节多发。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可能是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也可因病毒感染导致病神经受压、水肿、血循环障碍。
临床特征
所有年龄段均可累及,10岁以下少见,年长多见;好发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和妊娠妇女(特别是妊娠后期或产后初期)单侧面瘫常见,可在几小时或1-2天内进展;常伴随耳后疼痛及流泪症状;某些患者常把面部活动受限描述为面部麻木,但通常并无客观的感觉受损;可出现听觉过敏及味觉减退;症状表现多样、程度不同,取决于神经受损水平。
典型临床表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下垂、流泪,面肌瘫痪,嘴角向健侧歪斜,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嘴角下垂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
致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面部受凉是其主要病因。贝尔麻痹常在局部受冷风吹袭或着凉后发生,故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受压和阻碍淋巴与血液的流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面瘫。也有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者。
本病也可能由某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感染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
治疗方法
急性期以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为主。
激素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激素药物,连续10~14天后逐渐减量,并加服钾盐。
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在医生指导下对症静滴。
神经营养代谢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口服维生素,也可用人类重组神经生长因子100~1000Bu,经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1~2ml稀释后肌注,20次为一疗程。
理疗:茎乳孔附近的超短波透热疗法或红外线照射等。
防止暴露性角、结膜炎,可戴眼罩、点眼药水等。
恢复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神经功能促进剂:可继续使用维生素及其它对症药物。
体疗与理疗:病人可自行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次10min,3~4次/d,待面肌自主运动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理疗可采用直流电碘离子茎乳孔处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
针灸治疗:穴位的选用视病情而定,如不能抬额、蹙眉者取阳白、承我泣和瞳子髎,不能露齿者取颊车、地仓和颧髎,口角下垂者取颧髎、牵正和地仑等。亦可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每穴0.2~0.3ml,每周2~3次,7~10次为一疗程。
手术治疗:对茎乳孔处疼痛明显者,可行茎乳孔或面神经管减压术,以减轻神经的受压。对神经功能恢复差,肌电图检查呈完全失神经性改变者,可考虑面神经粘连分离术或吻合术,可取得一定疗效。有必要采用手术治疗缓解自发出现或神经损伤部分修复后的面肌抽搐。在确定痉挛部位时,可注射酒精或部分切除神经干或神经的某一分支。这些手术偶尔可永久缓解痉挛,但当神经再生时,痉挛通常复发。
注意事项
劳逸结合
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平时要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
注意保暖
夏天不贪凉,不宜长时间地使用空调、风扇,尤其是凉风直吹头面部。冬天避免受寒冷风直接吹,忌用冷水洗脸,睡眠时勿靠近窗边,开车时空调不直接吹面部,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10-20分钟后进行足底按摩。
增强体质
身体虚弱者要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要多吃水果蔬菜,尤其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多吃些韭菜、芹菜、春笋、芥菜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关注身体反应
发病前,当你感觉一侧脸部肌肉发沉、睁眼费劲、耳后疼痛等,要及时进行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局部热敷等。
疾病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病损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面神经炎约80%的病例可在2-3个月内恢复。轻症病例多无神经变性,经2-3周后即开始恢复,于1-2个月内可痊愈;神经部分变性者,需3-6个月恢复,更严重者恢复缓慢或不恢复。目前判断面瘫预后优劣的较好方法是采用肌电图与电兴奋性测验,可进一步明确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对预后的估计有一定帮助。
最后告诉大家,这种疾病并不受年龄的限制。因此,不要以为自己身体好、年轻,就不会得病。如果出现了往上抬眼睛、闭眼睛、鼓腮等动作都做不了的时候,最好去正规医院检查,不可盲目信任所谓的“偏方”,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