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常见用药误区
油田总医院护理部 苏艳
导语:高血压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不能治愈,但可以药物控制,只要遵从医嘱规范用药,高血压对健康和寿命就没有特别大的影响。但是生活中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用药有不少错误认识,对医嘱的依从度低,不能规范用药,造成不可挽回的健康危害。我国高血压患者多达2.7亿,治疗率只有45.8%,规范控制率仅为16.8%。提醒高血压患者依从医嘱,规范用药十分重要。
误区一 对高血压药的副作用产生畏惧感,以至于不敢服药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降压药的副作用一般较轻、发生率很低,而且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可逆的,只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一般是安全的,可长期服用;且降压药的副作用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持续的高血压会损害全身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中风等致命性疾病。
误区二 血压平稳就可以停药
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如果不遵从医嘱,自行停药、减药,血压会出现反弹式升高或更危险的情况,而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少药量。且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误区三 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高,但并无症状,所以不用吃药。
这种观点非常错误。高血压患者平时可能没有症状,但是一旦出现明显病症,常常是突发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风等致命性疾病,因此高血压又称“沉默杀手”。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一切都太晚了。须知,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或估计出来的。
误区四 进口药、昂贵的药降压效果一定更好
不一定,很多新药、进口药由于上市时间短,很多安全性的指标需要上市后继续研究;而老的药物因为使用时间长,经验和数据更详细。所以需要根据最新指南和研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不一定是新药、进口药、特效药就一定是最适合的。
误区五 保健品、保健仪器、纯天然药能降压
有些人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某些企业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虚假宣传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及天然纯中药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既不必终生服药,又能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不能达到治疗目标。
误区六 跟着广告/病友走,频繁更换降压药
有些人开始服药后,几天没看到效果,就开始在广告或病友指导下频繁换药。但是每个人个体情况不同,例如,张三用沙坦类效果显著,但李四用后血压降低却很少;王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使血压明显下降,而马六用同样的药物后血压却没有多少变化,所以不要看到隔壁老王用某药效果很好也跟着用。
实际上,大多长效降压药需要1-2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虽然慢,但是血压波动小,这对高血压患者是有好处的)。若患者认为降压效果不明显,需要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联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咨询医师或药师,千万不可擅自决定。
误区七 一种降压药用久了会出现副作用或者耐药,所以要经常换药
降压药的副作用一般出现于用药几周到几个月之内,如果用了数年没有出现副作用,说明能够良好耐受,只要血压控制满意就不必换药。至于长期用某种降压药物,原本血压控制平稳,近来升高了,这并不是因为耐药,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都会逐渐增高,现在血压控制不好的原因是个体血压比原来更高了。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再加一种药物或把原来的药物加量,而不应尝试换药。
误区八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而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血压控制目标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
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型冠心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误区九合理用药了,那么生活方式上就可以不注重了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所以高血压的治疗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两个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如果不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2、3种降压药而血压难以达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正确的做法是除了合理用药外,必须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结
1.高血压口服药物治疗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
2.不要嫌麻烦,根据医嘱定期复诊。
3.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将血压值记录在册。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坚持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