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在儿童阶段发生的一种精神和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其症状表现: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多组肌肉的抽动发作。
常见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因素、微量元素失衡因素。另外,其它的影响因素如心理应激、环境刺激,或者是长期服用中枢性神经兴奋药物等都是发生抽动症的高危因素。
生活中,如果发现身边一些有着“特别表现”的孩子或出现奇怪动作,比如频繁眨眼、挤眉、斜视、撅嘴、努鼻、摇头、耸肩、转颈、伸臂、甩臂、躯体扭动、手臂抖动、鼓肚、旋转身体、蹬腿、清嗓子、咳嗽、喉部吭吭发声,甚至出现吼叫、骂人、重复语言等不自主的、刻板的、爆发性的表现,要高度警惕“抽动症”!常有家长把患儿频繁眨眼、挤眉当做“结膜炎”、把清嗓子、咳嗽、喉部吭吭发声当做“咽炎”、把摇头、耸肩、肢体抖动当做“癫痫发作”,长期治疗而又得不到缓解,造成家长和患儿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
儿童抽动症大多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无法在教室中上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父母对儿童期望值增加,患抽动症的孩子逐渐增多,且已逐渐成为非常棘手的一项社会性疾病,严重困扰着家长、孩子和儿科医生,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儿童抽动症的诱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抽动症的诱发或加重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批评过多、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这种情况发生在教师、律师、医生等家庭孩子身上较多,原因是家长会无意识的将职业习惯带回家强加给孩子,或不愉快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离异、吵架、过分溺爱等)、孩子长期焦虑紧张或敏感内向人格心理。
长时间看电视、手机或迷恋于电脑游戏、不良饮食习惯(喜爱甜腻油炸膨化食品、各种饮料、快餐等)及不规律生活作息时间(熬夜、室外运动少或运动过度),同样严重干扰着抽动表现及复发程度;这些生活行为与父母的文化素质高低是没有相关性。
孩子反复感冒、过敏或其他感染也会使抽动症病情复发或症状加重;免疫功能低下是抽动儿童的特禀体质。
孩子患抽动症后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患有抽动症,家长首先要消除紧张情绪,注意家庭氛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减轻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切不可有训斥或要求孩子极力控制的话语。
及早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症状轻的可以采取支持性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严重的可以采取药物治疗。
短暂性抽动障碍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消除诱因后可自行好转;部分儿童抽动症状可持久存在,甚至变成慢性运动抽动,个别儿童症状可持续到成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