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再出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动脉瘤
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是脑子里长了个肿瘤,实际并不是,脑动脉瘤不是血管上长了肿瘤,而是动脉壁遭到破坏,在血流的冲击下形成的异常膨出,就好像自行车轮胎上鼓出了一个包,薄且不规则,你不知道它何时会爆炸,如同不定时炸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7%,但是却占脑卒中死亡的27%。
颅内动脉瘤的原因
先天性缺陷:动脉先天性中层缺陷,通俗讲就是动脉壁先天发育的不好,它没有发育正常的动脉结实;
后天性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脑外伤等损伤动脉内弹力层,使它受牵张的能力下降,在受血流冲击后膨出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症状
大部分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因为其他原因,如头痛或颈动脉疾病体检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变大压迫颅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会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
大多数人往往没有任何前兆,常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突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骤然出现的劈裂般剧烈头痛(这辈子没有过的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者会猝死。
脑动脉瘤的治疗
发生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
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
对于直径≥5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干预。若动脉瘤直径<5mm,应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对于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预期寿命大于10年,伴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干预。
未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建议对其进行动态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者,建议进行干预。
若未破裂动脉瘤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可适当放宽干预指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动脉瘤的治疗方案有开颅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保守治疗并控制危险因素,应依据患者特点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如何治疗。
预防和筛查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病情十分凶险,具有极高的致残性和死亡率,且容易反复出血。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等都是脑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吸烟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医院能采取的预防动脉瘤发生的措施就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避免高糖高盐高脂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
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并常有头痛症状的人群要积极筛查脑动脉瘤,争取早期发现病灶。筛查脑动脉瘤有很多的检查方法,包括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脑血管造影(DSA),其中CTA、MRA属于无创的检查,DSA属于有创的检查,但是DSA最能反映动脉瘤的特征,也是确诊的“金标准”。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