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张先生因皮肤瘙痒且还伴有红斑、水疱,甚至大疱、糜烂。他曾多方求医,试过多种口服、外用的药物,症状稍会减轻一些,可停药之后,水疱还是起了又下,下了再起,没完没了。难耐的瘙痒有时使其夜夜难眠,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之后,张先生来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主任医师郑曙光耐心倾听了张先生的生病经过,细致检查了皮肤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得出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与老年人的皮肤瘙痒和年龄增长皮脂缺乏有关),发病率是百万分之6—13,多在60岁后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74岁。其症状多种多样,早期不典型,即便是专业医师有时单凭经验也难判断。在非大疱期,皮损可能表现为湿疹样、荨麻疹样;而在大疱期,就会出现红斑、水疱、大疱(直径>1cm)伴剧烈瘙痒。
张先生还有脑梗死、高血压病等原发病,合并有特应性皮炎,介于自己的病情复杂,在与大夫沟通后,张先生决定住院。因其行动不便,郑主任主动帮其办理了入院,随之约风湿免疫科为其会诊,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拟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2型辅助型T细胞(Th2)驱动的自身免疫反应诱导和维持了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大疱性类天疱疮病程慢性,可以自发地加重或缓解。由于明显的瘙痒、大疱、糜烂或脓疱疮样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大多数患者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但该病也有一定的死亡率,因此,及时诊治非常重要。
张先生入院注射第一针后,张先生笑着告诉家人和医师说:“瘙痒减轻了一大半,晚上能睡个整觉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好事多磨,张先生康复的并不一帆风顺。住院两周后,身上又起了水疱,这可把他担心坏了。“难道病情又要回去了吗?”张先生和家属心存疑虑。主任医师郑曙光经反复观察、多方求证研判得出结论,这种病情的反复过程是病情自然发展过程,并耐心开导张先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全体医护的悉心照顾和医治下,经过10多天的精心治疗,张先生基本康复,出院时身上的红斑颜色变暗,大疱消失,糜烂面变成了正常的皮肤。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