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濮阳市人民医院消化二科团队成功为一名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的7岁儿童患者行ERCP术。该患者因反复发作上腹痛6天,在当地医院诊治,疗效差,转至我院儿外科,经过相关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后转入我院消化二科,经专家会诊决定为其实施ERCP手术治疗。
ERCP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利用内镜经过十二指肠乳头插入造影导管,在造影剂和X线的辅助下,对胰胆管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消化道内镜技术,是目前消化内镜操作技术中难度最大和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但该手术较传统外科手术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管腔细小、管腔薄,内镜下操作难度大大提高,需要丰富的经验并选择适宜的手术器械才能完成操作,而且要最大程度保留患儿的乳头肌括约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对于手术操作者的要求极高,需要做到精细、精准,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出血、穿孔、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
在主任医师赵彬的主持下,完善术前病情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经过科室医护人员的充分术前讨论,制定详实的手术治疗方案,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行ERCP取石术。
在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王冰及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周玥医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扎实的手术功底,插管成功,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术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成功取出大小约0.6*0.8cm的黑色成形结石1枚及少量碎石,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专家科普
儿童胆道系统结石形成因素
小儿胆道系统结石发病率为0.3%~1.16%,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后。近年来,患胆系结石的儿童日渐增多。例如:蛔虫进入胆道死亡后,残骸形成结石;胆红素代谢异常升高,与胆汁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结石;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胆汁排泄异常造成感染,引发胆管结石;女孩雌激素分泌过多,加速胆固醇分泌,析释出结晶;不吃早饭,胆道内胆汁无法及时排泄参与消化,大量积蓄沉淀,形成结石;过多摄入海鲜、肉类,导致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等六种情况容易形成结石。
如何预防胆总管结石形成
1,积极治疗能导致胆道结石的一些原发病,如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及虫卵、溶血性贫血和肝硬变,因为这些病易导致胆道胆色素类结石。
2,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预防胆汁长时间淤滞。对于长时间禁食而使用静脉内营养的患儿,可以考虑定期使用促使胆囊收缩的药物来治疗。
3,预防胆囊内小的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进入胆总管,继而成为胆总管结石。对于这样的儿童患者,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体检通常包括化验血脂、肝胆B超检查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4,必须有规律地安排每日的正餐(一日三餐),这是预防结石的比较好办法。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预防结石的导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