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龙都健康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妙手去难言之隐 仁心解后顾之忧
——记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王芳增

作者:史式灿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2:18   

D31424E1-0F7C-46F9-BA93-CD9236F9D0CD.jpeg

王芳增在查房  

“我们这个科室相对比较特别一些,刚到这儿肯定会有一段适应的时间。我们有的年轻大夫胃浅,闻到味儿大的就干呕,到现在都吃不了比如臭豆腐、螺蛳粉啥的……”王芳增为人坦诚,极有亲和力,和记者交谈的时候微笑始终挂在脸上。在记者看来,肛肠科确实比较特别,别的科室检查有时候大夫可能会说:“来张开嘴,啊一声我看看。”而肛肠科的视诊,一般医生会对患者说:“转过身去,脱了裤子我看一下。”而类似于肛门镜检时被溅到血,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时被喷到脓,直接下手扣患者排泄物等,也都是常有的事。甚至检查时,家属都被熏得跑没影了,医生们还依旧坚守在检查台前。  

王芳增在这个旁人光是听起来就能感觉味儿很大的领域内深耕三十年,且成绩斐然。他不仅是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是省知名肛肠专家,还任省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里熟悉王芳增的人评价说,他深爱事业,关心病人,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事业与患者身上,用所学解决着患者的后顾之忧。  

在部队与医术结缘  

王芳增是一名退伍军人,上世纪末在某部服役期间,在一次集训中,他脊椎意外受伤,住院躺了一个多月。虽然他从此落下了病根儿,被评为伤残军人,也不能继续参加高强度的训练。但在住院期间,王芳增意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巧,当时部队里有进入卫训队学习的机会,他抓住这个机遇,废寝忘食学习,刻苦勤奋钻研,积极主动学习医疗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之后的行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芳增拖着病体,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部队首长的一致肯定,多次荣获优秀士兵荣誉称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三年军旅生涯让王芳增受益不浅,军队这个大熔炉铸就了他正直、刚强的个性,磨砺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锤炼了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记者问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肛肠科这个专业?王芳增微笑着幽默地说:“医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肛肠科跟其他科室一样,都是为病人减轻痛苦,只是领域不同而已。我们主要负责人体‘出口’,这个同样非常重要。”自从在部队与医术结缘,他就立志要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一生奋斗不息的事业。作为一名医生,只有练就过硬医术,提高医疗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自转业进入医院,他就一直非常注重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工作之余,他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次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滨江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肛肠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记者注意到,在王芳增的案头上,放着一大摞肛肠科相关书籍和文献,他对记者说,平时坐诊没有病人的时候就顺手拿起来翻着看,“今天多看一眼书,明天可能就能多为患者缓解一分病痛。”多年来,王芳增坚持不懈地钻研新业务、新技术,系统地阅读了《神农本草论》、《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孜孜不倦地追求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注重吸收本专业内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在临床中有效应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努力换来了回报,王芳增先后发表各类医学论文十余篇,并获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与省中医药大学三附院肛肠科协作申报的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躬身杏林 尽医者仁心  

“人家生病本身就挺痛苦的了,我们当医生的要感同身受,要想办法为他们排解病痛和困难。”这是王芳增经常给科室年轻医生说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王芳增作为医者的底色。从医30年来,他始终秉承救死扶伤精神,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始终将患者利益放于首位。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病人利益为重,对于每位住院患者他都悉心诊察、耐心解释,完善诊治流程,合理使用药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作为肛肠科医生,每天接触的是病人的屎尿,也经常接诊到一些重症患者,但王芳增从来没有因为风险和压力而拒绝收治病人。2009年春天,一名老年患者在外院被诊断为直肠癌,万念俱灰的患者和家属后来打听到了王芳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医院。王芳增认真仔细地为患者进行了系统检查,结合临床病史,最后确诊为溃疡性直肠炎,并不是癌症,病人经过对症治疗很快痊愈。这位老先生和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见人就说:“王大夫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2020年,市三院肛肠科接诊了一位年近八旬特殊的女性患者,已在郑州某知名大型医院急行两次坏死性筋膜炎切开引流+乙状结肠造瘘术。患者临床症状呈嗜睡状态,伴高热、低蛋白、电解质紊乱,当时气管插管、鼻饲管、腹腔引流管、尿管各种管子插了一身,因无法承受省城住院费用放弃在当地治疗并转至市第三人民医院。患者情况危重,得知其已被多家医院拒收后,王芳增二话不说,增迅速组织医疗团队对其进行紧急会诊,研判病情,确定方案并开展救治,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在回访患者家属时得知,该患者已基本痊愈,已经可以正常行走,王芳增大夫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王芳增说,这样的病例经常能够遇到,“既然来到我这里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他们。”  

王芳增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身体力行着,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和他的绝大部分医生同行一样,时间都给了病人,很少陪伴家人共度节假日。只要是接到病人病情异常的电话,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天寒地冻;无论深夜凌晨,还是刮风下雨,他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他心里牢记的,是不能辜负病人的托付。然而他的家人住院却因为他的工作繁忙,没有享受到他的照顾。王芳增的母亲和女儿同时生病住院期间,他却因为工作繁忙没办法照顾她们祖孙两人。连孩子都纳闷:“我爸爸不是这家医院的医生吗?怎么不见他来看看我们啊?”  

白衣为甲战疫毒  

2020年建军节,我市举行最美退役军人颁奖典礼,王芳增荣获我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并上台领奖。王芳增是一名医生,但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一名忠诚的战士。他说:“在军队,我的战袍是绿色的,现在回到地方,我的战袍是白色的,我依旧是一名战士。”  

退伍不褪色,衣服颜色变了,但是不变的是王芳增心中人民子弟兵永远为人民的赤诚情怀。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他总是冲在一线。2003年“非典”防治过程中,王芳增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接受新任务,迎接新挑战,和同事们投入到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这里危险,让我来。”成了他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魔奋力搏击,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病人。广大白衣战士顽强拼搏,共战疫情,有力地遏制了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他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当国家需要时,冲上去没有什么条件可讲的,尽自己的所能,尽一个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王芳增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援外医疗队,但因工作需要没有获批。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责任,而是日以继夜坚守病房,只为让紧张的医疗资源得以缓解,让前线的同志们减轻一份负担。从疫情开始,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他说:“作为一名党员,疫情防控,我责无旁贷,岗位就是我的战位。疫情一天不消失,我也一天不撤退。”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王芳增又主动加入社区党员示范岗,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访排查小区重点人员,逐一在每栋楼、每个单元张贴《温馨提示》,对返乡人员进行每日监测,重点做好小区内的排查管控、消杀清理工作,力争做到小区全覆盖无盲区。他不畏寒冷与病毒传播,坚守小区防控工作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担当。王芳增还深入养老院了解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起居,为老人检查身体,帮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他们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老人们住得安心、放心。在医疗物资严重紧缺时,他自费捐献给了家乡口罩和84消毒液,他说:“我远在市区,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就捐助一点医疗用品,略尽绵薄之力”。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躬身杏林,救死扶伤。王芳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妙手去患者难言之隐,以仁心解病人后顾之忧,凭着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风医德,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社会大众的好评广泛赞誉。以一名医者的职责与担当,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旋律。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