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患者中年女性,以“左耳持续搏动性耳鸣2年”于2021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诉发病以来左耳搏动性耳鸣,日夜不停,和心律一致,对工作、生活造成了非常大影响,多次就医效果不佳。查体:左颈压迫征试验阳性;颞骨高分辨CT及增强扫描提示左侧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憩室突入乳头腔。
经耳鼻喉科、放射科、介入科多学科会诊,诊断为颅内乙状窦血管膨出中耳乳突腔并骨质缺损。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左耳乳突开放及乙状窦壁加固术,取经乳突径路,充分暴露乙状窦壁缺损部位,磨除疝出乙状窦表面骨质,回纳乙状窦,取带蒂颞肌瓣前置堵塞乙状窦疝出部位,操作过程保持乙状窦憩室壁的完整性,避免引起过量出血。填塞完毕,颞肌瓣周围以自体骨粉和生物蛋白加固骨壁,关闭术腔。手术时间约1h,术中出血10ml,复苏后安返病房,无恶心、呕吐、眩晕、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患者诉搏动性耳鸣消失,术后第5天患者痊愈出院。术后第4周复查,见鼓膜色泽恢复正常,标志清晰,搏动性耳鸣无反复,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讨论
耳鸣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耳科疑难问题之一。搏动性耳鸣多为血管性,占全部耳鸣的4%左右。乙状窦憩室(又称乙状窦血管瘤)是引起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对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但存在血管内支架或线圈移位、血栓形成等风险,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而乙状窦壁重建术主要通过回纳乙状窦憩室,重建乙状窦壁,使血管壁形态恢复正常,加强屏蔽血流声的能力,手术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应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
血管搏动性耳鸣是由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腔狭窄或局部膨出引起血流紊乱而产生的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病因复杂,常出现误诊误治。对血管搏动性耳鸣应结合乳突后方乙状窦影像学结构改变,考虑乙状窦憩室的可能性,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本论文已投《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