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频道栏目 > 龙都健康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厚重濮阳:濮阳名吃壮馍,源于濮阳的一位状元

作者:崔运旺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7-27 23:13:41   

39B9284F-A84B-4182-A33A-004F5A1752DC.png壮馍是濮阳地方名吃,关于壮馍的起源,有的说是起源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还有人说是壮丁之馍或壮年人吃的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濮阳县八公桥,有关壮馍的起源,还有一段精彩的传说故事呢。

 传说,“壮馍“的起源时间应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发源地应是现在的八公桥集,一开始叫状馍,后来逐渐演绎成了壮馍。

 状馍之所以被叫做状馍,就因为它是状元吃过的馍。八公桥集在金代时产生了一位文状元,名叫王鹗(据金代状元录)。王鹗是不是古代濮阳的文状元,一直有争议。其原因在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金、元、明三代八公桥集也称“古晋阳”城(据石碑、开州志),金、元二代八公桥属曹州府东明县管辖,明代八公桥改属开州管辖(据曹州志、东明县志、开州志)。那时的黄河分别在东明以南、八公桥以北流过,东明与八公桥之间没有大河阻隔。后来黄河改道,将东明与八公桥隔开,新中国建立后将东明划给山东省,八公桥归属河南省濮阳管辖。由于历史上地貌与区划的变更,濮阳以为王鹗是东明人,东明以为王鹗是濮阳人(东明县志仅载王鹗是东明县北部人士,但不知是八公桥集人)。结果造成濮阳地方史志将文状元王鹗遗失了。

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年已八十岁的王鹗在朝中与奸臣阿合马政见不合,想落叶归根,于是辞官告别忽必烈回到故里晋陽城(八公桥集),在城西南二里的云峰寺东边盖一别墅养老(别墅称龙泉阁、后称延寿寺又称东寺)。清代濮阳人马允纲,曾任池州知府,他考证道“云峰寺在州南45里,是金时状元王鹗故里"(见杨银生著“濮阳人物通览“)。

那为什么进一步确定王鹗是八公桥集人呢?因为笔者在明开州志中发现了明吏部尚书王崇庆,带领开州官员为东寺晓钟(开州八景之一“云峰寺”)写的赞誉王鹗的诗篇二十首。其中一首是刘玳写王鹗幼年在八公桥集家中勤奋读书的情形,诗中写道:“天街拂晓透轻寒,梵宇疎钟逓漏残。莫待山城开万户,书窓兀坐照螢丸”。诗的意思是说:古老宏伟的街道上在拂晓还透着轻寒,邻近云峰寺的钟声悠悠传来、提醒人们黑夜即将过去了。山脚下的古城千家万户还没有起床开门,(王鹗)就已经坐在窗户下在发奋读书了,身边还放着方便食品“螢丸“。诗中的“山城“指的就是当时的“晋陽城”(八公桥集),诗中的“螢丸”就是状馍的前身——八公桥传统的夜宵食品“油旋子”。八公桥为什么被诗人称作“山城”,那是因为古代八公桥周边有土山丘陵岗地,这些山岗都是几千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冲刷淤积造成的。至今周边的村名还记录着古代的地貌,例如八公桥南边有白丘、展丘、沙堌堆、西边有大山、小山和竹丘,北边有帝丘(高城)、瑕丘(十八里堌堆)、长社岗(北靳寨)和历山(楊岗上村)。八公桥集(古晋陽城)处在山脚下故称“山城“理所当然。另外诗人还选择了“天街“和“万户“这样的词句来渲染状元王鹗的故里。云峰寺周边十里范围之内没一个村能具有“天街“和“万户”的规模,唯有那时的晋陽城八公桥集有此规模和殊荣,况且距云峰寺咫呎二里的晋陽城能清晰的听到云峰寺的“梵宇疎钟“。“螢丸”能理解为晶螢的圆形方便食品。因刘玳写诗是拟王崇庆诗韵而作,一二四句必须用“寒、残、丸“三字,所以“丸”就是圆。八公桥的“油旋子”做为当地传统夜宵已流传了数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失传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人仿做的“肉盒子“,每逢夜晚老街里的几个“肉盒子"小店生意红火,这是濮阳其他乡镇所没有的传统民俗。

金代王鹗的母亲韩氏怕王鹗夜晚苦读挨饿而发明了“油旋子“这种方便食品,后来王鹗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了状元。周边邻里都是望子成龙,争相效仿,于是“油旋子”在当地流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八公桥周边特有的地方小吃。随着大众化需求,更多的人想尝尝状元吃过的馍是啥滋味,“油旋子“越做越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油旋子”叫成了状馍,后来演绎成了今天的“壮馍”。




责任编辑:冯牧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