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位抗凝禁忌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术(LAAC)”,手术进展顺利,术后效果满意,有效解除了患者房颤卒中的风险,标志着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房颤中心诊疗技术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患者是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因阵发性房颤入院。由于房颤继发卒中的风险极高,常规应实施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并实施射频消融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但这位患者既往多次发生脑出血,高血压病2级(高危),Ⅱ型糖尿病伴多种并发症,抗凝治疗极易引起再次脑出血,存在长期抗凝禁忌。由于房颤继发卒中90%源于左心耳血栓,通过封堵左心耳,可在不实施抗凝治疗情况下有效预防血管栓塞,王典博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决定为老人实施“左心耳封堵术”。
据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内二区负责人王典博介绍,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和老年人高发,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心律快、心悸、气促等,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随访研究统计,房颤患者5年卒中发生率超过20%,是普通人的5倍,其中90%以上的血栓源于左心耳。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应用药物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全范围窄,需要反复监测凝血指标,出血并发症的几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微创的“左心耳封堵术”作预防心房颤动病人卒中的一项新技术,在心脏电生理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被证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是通过心脏介入,将一个伞状封堵器置入患者左心耳,网状膜可阻挡血流进入,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尤其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丰富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房颤中心技术储备,拓展了严重心律失常治疗手段,也填补了本地区一项技术空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