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根本,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行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则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系的学说。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源的认识,对中医学而言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气是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同时受“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借用哲学含义的“气”,以概括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正如《灵枢·决气》所云“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此“一气”即泛指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中医学还认为一身之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形成中医学的“气体一气说”。
中医学的精一般是指有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精与气相对而言,精有形具体,气无形抽象。精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秉承于父母,并且要传给下一代。先天之精储藏于肾脏,因此又称为“肾精”,肾精有促进身体生长、月经来潮、产生精子、提高生殖能力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逐渐减少,人体也随之开始老化,出现性欲、体力、记忆力下降等各种功能衰减。另外,肾精可作为卫气和元气的原材料,可转化生成血和骨髓等重要物质。
而后天之精则是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从饮食里获得的水谷精微中生成的,后天之精被运输到全身组织和脏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还有一部分被运送到肾脏,以补充因生长发育所损耗的肾精。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和信息传递的载体。气主要源于后天,包括摄入的食物精微(养分)和吸入的清气(氧气)。其作用很多,其中推动作用可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血液和津液的运行;温煦作用可以维持体温、加强脏腑功能;防御功能则保护肌体不受外邪侵犯;气化作用是说气可以促使气、血、精和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摄作用则可以调节汗液,固定脏器和控制月经量。各种气的功能又有不同,宗气侧重推动,卫气侧重防御,营气侧重营养,元气侧重成长发育,而脏腑经络之气则是脏腑经络的功能表现。
中医学的血与西医的血液不同,中医认为,血的原料是由脾所消化的饮食生成的水谷精微组成,生成后的血液再由心肺不断运送到脏腑和全身各个部位。正由于血的营养,肌肉骨骼才能结实健壮,眼睛才能看清东西,口舌才能感受香甜,皮肤和头发才能发出光泽,血和气一样是维持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因此说,只有气血旺盛,才能达到形神和谐、体健神安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的津液是指除血以外的所有体液,属于水谷精微的一部分,通过脾胃消化而得到的津液,在脾、肺、肾三脏共同作用下,通过三焦的通路被送达全身各处,从而起到滋润、滋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例如,体表津液可滋养皮肤和毛发,体内津液滋养脏腑、关节,还可补充骨髓、脑髓。另外,中医还将汗液、眼泪、唾液、涎液和鼻涕统称为“五液”,它们分别是五脏所生,与五脏有对应关系,具体是“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除此之外,津液作为血的生成原材料,可以与精、血相互转化,被身体各处的用过的废弃津液,通过胃脏运送膀胱,进而作为尿液排出体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