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油田总医院内分泌科,有这样一位医者——她以十二年坚守深耕内分泌领域,用敏锐的专业视角破解“疑难杂症”,用温暖的责任担当跨越千里守护患者希望,她就是濮阳油田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晓丹。
两年前,一位59岁女性患者因全身疼痛加重至无法行走,曾辗转骨科、疼痛科、风湿免疫科,甚至前往北京权威医院就诊,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后因北京医生建议当地医院输注抗骨质疏松药物,患者慕名到油田总医院内分泌科寻求帮助。
初接病例时,黄晓丹面对的是“重度骨关节炎、重度骨质疏松伴骨痛、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泌尿系感染、维生素D缺乏”等一堆纷杂的诊断,此前患者已尝试过抗骨质疏松、止痛、补钾、补钙、神经阻滞等多种治疗手段,病情却未见好转。看着患者痛苦又无助的眼神,黄晓丹主任没有犹豫,决定收治这名“棘手”的患者。她深知,若沿用既往治疗路径,可能无法改变结局,唯有重新梳理病历,找到各疾病间的关联,才能揪出“疼痛元凶”。
凭借多年临床经验与细致分析,黄晓丹从患者顽固的蛋白尿、肾性糖尿、低钾、低磷、低钙紊乱,尤其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迹象中,捕捉到一条关键线索——罕见病“范可尼综合征”。而范可尼综合征多为继发性疾病,不会凭空出现,她带领团队反复追溯患者病史与用药记录,最终将目光聚焦在患者长达十五年的慢性乙肝病史,以及长期服用的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上。
为验证猜想,黄晓丹连夜查阅大量文献,当“阿德福韦酯肾毒性—近曲小管损伤—范可尼综合征—低磷骨软化”这一清晰的因果链条呈现在眼前时,病因终于水落石出:患者的痛苦竟源于长期服用的治疗乙肝药物。明确病因后,团队果断决策:停用阿德福韦酯,更换为肾毒性更低的恩替卡韦,从根源截断“毒源”。
然而治疗之路仍有阻碍——患者因重度低磷血症导致骨软化,需长期服用中性磷制剂,但濮阳本地无法获取该药物。看着患者家属眼中刚刚重燃的希望,黄晓丹不愿轻言放弃,她突然想到正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同事,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同事被她的执着打动,特地前往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咨询,确认协和药房有此药后,黄晓丹心中的巨石才终于落地。自此,一盒盒承载着生命希望的药物,定期从北京发往濮阳,连接起两座城市的“生命药链”。
该患者出院后,黄晓丹始终牵挂着她的病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提醒复诊。当看到患者的检查指标逐渐好转、疼痛慢慢减轻,她由衷为该患者感到高兴。半年后,当该患者摆脱轮椅,依靠自身力量稳稳站起、迈出第一步时,诊室里的感动胜过千言万语。该患者紧紧握住黄晓丹的手,热泪盈眶:“黄医生,您是最好的医生!北京都没看好的病,在您这里看好了,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面对疑难杂症,黄晓丹总能在混沌中捕捉关键信号,在迷雾中锁定病因,在困局中寻找突破。这份抽丝剥茧的专业执着、跨越千里的责任担当,以及对患者不离不弃的医者仁心,正是她行医路上最耀眼的“心光”,也诠释着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㉕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