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濮阳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团队在心血管内科协助下,为一名74岁的高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成功实施心脏临时起搏器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防止了该患者颈动脉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闭塞和梗塞及心跳骤停,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在术后的第三天患者康复出院。
病例回顾
患者张某,男性,74岁,主诉一年前出现头部不适,两个月内昏倒3次,因病情加重随即到市人民医院介入科门诊就诊。经检查,彩超显示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头颈CTA提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大于80%且长度大于2cm,经过市人民医院专家们的进一步评估,认为该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狭窄病变位置与其临床症状存在直接关系。
“考虑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且其中存在着不稳定斑块,若贸然进行手术,可能导致斑块脱落、造成患者脑栓塞。高度狭窄的颈动脉行球囊预扩时刺激颈动脉窦可能致心跳骤停,术后颈内动脉扩张后可能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而引起死亡率很高的脑出血。”市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王东林介绍说。
术前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9次/分,经过市人民医院多学科会诊(MDT)评估该患者手术风险高,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风险。为了确保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该院医生们建议术前先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再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
在与该患者的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排除手术相关禁忌症后,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心血管内科医疗团队针对该病例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制定了精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在局麻状态下进行,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陈雪斌、副主任医师王瑾团队用时不超10分钟,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设定起搏心率60次/分;介入科主任王东林团队将“保护伞”装置置于患者颈内动脉远端,给予扩张球囊,对患者狭窄处颈动脉进行扩张,当球囊扩张时,患者心率一过性降至41次/分,预置临时起搏器立即发挥作用,自行启动将心率升至62次/分;再将支架置入狭窄段,撤除“保护伞”,顺利完成手术,造影提示患者颈动脉狭窄处明显增宽、远端颅内供血明显改善。术中,该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且未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情况,术后三天顺利出院。
医学小课堂
什么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该手术具有微创、阻断血流时间短、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等优点。
手术操作时在患者的股动脉做一个穿刺小孔,将保护装置透过导管送至颈部动脉、再置放支架,即可将已呈现硬化、狭窄的颈动脉部位撑开。整个手术耗时不长,成功率超过98%,有效降低了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补充措施。CAS手术的住院时间短,对于不适合大型外科手术的患者尤其适用。
颈动脉会狭窄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重超重与肥胖、精神紧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老龄化等,男性居多。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确诊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MRI和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市人民医院介入科简介
市人民医院介入科神经病学(神经介入)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北京天坛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联盟单位,濮阳市放射学、介入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介入住培基地/实习进修基地。目前科室共有1个病区、开放床位35张,其中重症床位4张,设有独立的介入治疗导管室。该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医学硕士7人。该科室常规开展神经介入、周围血管(包括主动脉)介入、肿瘤介入等先进诊疗项目,尤其在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TIPS)、颅内动脉栓塞、颅内动脉瘤、恶性肿瘤(粒子植入)诊疗等方面处于区域(全市)领先地位。该科室年均手术1500例次,其中四级手术占比30%。该科室先后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中华及核心期刊20篇。该科室承担着全市介入会诊及健康帮扶任务,年均会诊100余例。该科室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提升了濮阳的介入科诊疗水平发展,全力以赴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