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
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根据WHO最新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15亿人患有听力损失,预计到2050年超过25亿人。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人数占据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开展耳鸣耳聋预防、挽救听力、提高生活质量是重要任务。
3月3日,濮阳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将开展“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全国爱耳日义诊活动,宣传听力障碍预防和康复知识并为市民送健康大礼包。
义诊详情
1.免费耳部专科查体;
2.免费耳部疾病宣传;
3.前100名患者免费提供耳内窥镜检查。
义诊时间:2024年3月3日(周日)09:00—11:00
义诊地点:市人民医院助听验配中心(市华龙区开州路与益民路交叉口东南角,市人民医院住院五部一楼)
咨询电话:0393-6162804
爱耳科普
1.不长时间使用耳机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不使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听力。
2.不长时间“煲电话粥”
手机、电话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打电话是造成听力受损的一大诱因,可能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接听电话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并使用免提以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3.不用硬物掏耳朵
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大家在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经常用硬物如棉棒、火柴棒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引发感染、还可能弄破耳膜。若将火柴头、棉绒遗漏在耳朵内,会对耳朵造成损伤。
4.不在脏水里游泳或洗澡
脏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如果进入耳朵内,不及时清理便有可能会出现耳朵发炎的情况,增加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概率。若现耳部不适,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5.远离噪音环境
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酒吧、KTV等音量较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控制去的频次和时间。在嘈杂的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应及时佩戴有效的防噪声耳塞,避免长期待在有噪声的场所,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并定期检查听力。
6.避免身心俱疲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易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25-40岁的年轻人精神压力大、体质差、生活作息不规律易诱发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若突然自觉耳部不适、听力下降,请及时就医。
7.不滥用抗生素
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很好地控制感染,但引发的副作用是损害内耳或听神经,从而引起耳聋。因此,儿童服用这些药物时要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医嘱服用。
8.不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9.感冒、鼻炎、咽炎要重视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10.不分享耳机或耳塞
耳机、耳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携带病菌,在佩戴时由于皮肤磨损造成细菌侵害。要尽量避免要和他人共享耳机、耳塞,这是避免细菌感染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此外在使用耳机、耳塞的过程中要定期消毒,保证耳机、耳塞和耳朵的清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