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流感的传播途径
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主要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的饮食、餐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流感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肌肉酸痛、头痛和全身不适、咳嗽、咽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感染流感后可能出现并发症。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横纹肌溶解和脓毒性休克等。
流感的危害
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流感。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但在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中,可因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流感的每年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不同
随着气温的降低,感染呼吸道疾病的人也逐渐增多。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症状确实有些相似。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打喷嚏、流涕、鼻塞等,无发热或中、轻度发热,多呈自限性,大多散发。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颤,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常人多见。
如何预防流感
1.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讲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4.多通风,少聚集
勤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流感流行季节,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
5.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疾病传播
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风险。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