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是让家长们瑟瑟发抖的病毒传播高发期,各种传染病来势汹汹,人类幼崽及其饲养员们又开始了打怪模式!什么流感啦、手足口病啦、胃肠型感冒啦,还有疱疹性咽峡炎等等等等,简直叫人目不暇接措手不及!
近期,不少孩子到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儿科就诊。该症状表现为发烧1—2天之后咽喉肿痛,同时咽部长出许多灰白色疱疹,其实这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还有一个撞脸指数高达99%,大家熟知的“表亲”—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每年4—7月尤其是夏季为发病高发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咽峡黏膜出现疱疹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与手足口病同属肠道病毒感染,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粪口和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急性发热或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感染性较强,传播快。主要侵犯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幼儿群体聚集的场所,是它们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往往出现聚集性疫情或爆发性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的发展病程: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疱疹性咽峡炎怎么破?
看着孩子病得没精打采,家长心急如焚该怎么破?
真相就是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干扰素喷剂及短波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该病一般在1—2周痊愈。家长要帮助孩子度过这段难熬的时间,关键是对症处理要学会见招拆招!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建议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及时就诊。
预防方法: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勤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时,尽量避免带宝宝到人多或者空气流通差的地方。
3.勤清洁:宝宝的餐具、奶瓶等物品,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宝宝的玩具、被褥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4.勤锻炼:日常带宝宝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以达到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
5.少聚集: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人口流动大的地方接触到病原菌的几率也相对增加,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
夏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心,只要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共筑坚固的夏季流行病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