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走进医院,一说起核医学科,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有人会问:“核医学是用核武器来治病吗?我的家人在核医学喝了药能和我们在一起吗?我怀孕了,接触了一个在核医学打过针的人,会不会对我的孩子有影响?”虽然生活中随处可见核辐射,但是人们依然谈核色变。
核医学专家提醒
核医学有辐射,但辐射可防、可控!辐射无处不在,但真正能损伤人体的大剂量辐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大剂量辐射。以诊治疾病为目的进行的各项核医学检查对患者来说是安全的,且医院的核医学应用均已做到科学管理,合理监测,正确职业防护。
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3个部分:临床核医学、体外功能检测和影像核医学。
1.临床核医学
主要是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疾病。病人一般需要住院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进入核医学领域,不怕辐射,全程监控。
2.体外功能检测
主要开展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肿瘤标志物等检测。抽血检验即可。
3.影像核医学
主要包括SPECT/CT、PET/CT,是比较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检查。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核医学辐射既存在外照射又存在内照射。医院看到、说到的辐射大部分是外照射,例如CR、DR、胃肠造影机、乳腺钼靶机、CT、放射治疗等等。
核医学科是非密封放射源场所,检查用的放射性核素就是一种开放型放射源,被引入人体前一般是放置在特制的铅容器内的。核素被引入人体后,受检者就成了一个个可移动的放射源,工作人员务必要做好防护。
被引入人体的核素(辐射剂量安全范围内)对受检者来说是内照射,对医务人员和家属来说是外照射,受检者相互之间也存在外照射。
多数核医学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低于CT检查,并且用到的核素是在不停衰变的,也就是它的含量在不断地减低,受检者检查结束后要尽快排出体内核素!多饮水、勤排尿、促代谢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三大防护基本原则:屏蔽、时间、距离。
1.屏蔽
为减少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屏蔽方法。
对不同的射线,防护措施不同,根据射线的种类和能量可选用不同防护材料。屏蔽体不宜笨重,不能留有射线可以直接通过的空洞、缆沟和缝隙。为受检者注射或口服给药时,在专用的窗口操作。
2.时间
操作时间越短,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就越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操作熟练,尽快完成给患者注射、口服核素的过程。期间,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减少在辐射场所停留时间;当遇到意外事故时,要及时离开辐射场所,如必须长时间接触放射源,可采用几人轮流操作的办法,缩短照射时间。
3.距离
增大人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核医学充分体现了“距离产生美”!人离开放射源越远,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小。距离增加一倍,照射量率可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研究证实,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测量值只有在注射显像剂后距离0.5米内较高,距离1米以上的测量值迅速降低。
专家提醒
核医学设有注射放射性药物后的病人专用候诊室。病人必须在专用候诊室候诊,不得随意走动,家属尽量远离患者,病人之间也要拉开距离,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尽可能保持2米以上距离。在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尽量用长柄器具操作,有条件时,用机械手操作。
总之,大家应该理性看待核医学的辐射问题,与“核”在一起,保持一定的距离,严格按照国家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执行,将核医学技术合理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实践中,促进和提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造福患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