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进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村,沿街商铺鳞次栉比,农贸市场、儿童乐园、文化广场等场所人来人往。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7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常更立不禁想起1980年自己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对群众许下的承诺:“建一个小康村,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如今,常更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把原来村集体账目负债87元、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落后村变成了村集体年收入6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的小康村。2023年2月,该村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五星”党支部,并被市委组织部确定为高质量党建和组工理论研究中心研学点。
“常书记常说,村里的大事小事,村干部都要多操心、带头干,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提起常更立的“民情图+网格化”工作方法,村干部张振星十分佩服,“他把全村划分成6个网格,每名村干部分管1个网格,209名党员分包635户群众,负责宣传政策、服务群众、落实工作。”
“之前,村集体土地没承包给各户,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有意见。常书记摆事实、讲道理,带着大家伙儿建市场、办公司,村里每年给大家的分红、补贴、奖励就有240余万元,再加上办农贸市场的收入,我们现在比城里人过得还得劲。”村民任宝明说起现在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西街关村的集体资产都过亿了,不愧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6月2日,从外地前来观摩学习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对该村赞不绝口。
对于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常更立有着清晰的思路,就是立足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商贸租赁经济和村办企业,先后建成了农贸市场、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和上百套门面房。目前,村集体企业年产值达2.3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超过2亿元。
“更立是个好党员,为村里做的好事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说起常更立,该村老党员杨良义的话语中满是感激。为让群众都能享受到集体发展带来的好处,西街关村为群众免费接通了有线电视和宽带;为缴纳医保的村民每人每年补贴200元,每人每月发放5公斤面粉,补贴5吨水、5度电;连续4年为村民分红,并逐年提高分红金额……
“常书记,这大热天,又去工地上转啊?”“是啊,每天不去转两圈心里就放心不下。等咱的新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了,大家伙儿就又多了个致富的营生……”在和村民的谈笑间,常更立走过村里刚建成使用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幼儿园、创业园、现代化养老服务中心,目光中满是对更加美好前景的期盼。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孟令显 王晓冲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