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最美科技工作者”(一)| 大田里的“望、闻、问、切”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5-30 16:03:11   

从1984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到今天专攻作物难治病害和农业灾变防控研究领域,郭红甫已在农业科研领域潜心钻研了20余年。20余年的时间里,他不是呆在农田就是呆在试验室里,主持完成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逐渐从一名普通农技推广工作者成长为濮阳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特聘专家……头衔的背后,是郭红甫的“心无旁骛”。即便成为了专家,他的心始终在那“一亩三分地”上……

微信图片_20220530160549.jpg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20多年前,郭红甫在试验中偶然发现一种化学物质对烟草病毒病叶片有展平作用,还可促进西瓜病毒病株长出正常新叶,油然而生的获得感让他与作物难治病害和农业灾变防控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岁月里,他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漫长的科研探索。

微信图片_20220530160606.jpg

发现并成功应用抗性诱导的协同作用,发明新农药“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创新并成功应用“诱抗疗法”,研制出新型多功能肥“猛加力”;创新并成功应用农业灾变补救新理念,发明了新型多功能肥“植力源”……发明、创新,成为郭红甫职业生涯中绕不开的话题,他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被视为“作物癌症”的作物枯黄萎病、病毒病等难治病害药剂防治难题,解决了农业灾变补救难题等多项农业技术难题。其中,他主持研制的“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寡糖吗胍”、“猛加力”、“植力源”等新农药和新型多功能肥,使用效果显著,总用药量可减少90%以上,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机会,是助推农药、农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技术依托,促进了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常年应用面积在600万亩以上,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2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微信图片_20220530160622.jpg

郭红甫是科学家,也是农民的贴心人。基层农业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疑难病害解决不了时,给郭红甫打电话,不管严寒酷暑,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实地调查,帮助大家制定解决方案。

2014年7月15日,范县杨集乡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来电话说,“水稻出现了大面积病害,希望郭专家前去指导。”7月,正是水稻分蘖期,是形成足够群体的关键时期,此时发病会对水稻个体发育及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当时郭红甫患眼病,双眼红肿,睁不开眼,他却二话不说,前往范县。7月份的盛夏,烈日当头,一活动就出汗,而出汗会对眼睛产生很大刺激,郭红甫边拿着冰冻的矿泉水瓶敷缓解疼痛,边查看病害稻田,就这样,他跑遍了濮城镇毛营村、陈庄镇王枣坡村和杨集乡八里庄村等地,给农民讲解病害原因,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咱庄稼地里的贴心人!”在场的农民深受感动。

微信图片_20220530160639.jpg

有一次,试验室要进行防治棉花病害试验,需按时对试验处理进行喷药,为获得严谨的科学数据,郭红甫背着喷雾器给试验处理打药。当时天气炎热,他背着喷雾器在棉花地里几个来回后,早已汗流浃背,浑身湿透,最终获得了严谨的实验结果,“感到踏实。”郭红甫说道。

不久前,郭红甫获评2022年濮阳“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郭红甫的初心和使命仍在“田间地头”。记者 刘迪/文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