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最早的春节在濮阳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2-08 18:41:01   

“春节”,泛指农历年的第一天。古往今来,每逢此日全国各地、各个民族都要举行庆新贺岁活动,所以又称“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的传统习俗。中国庆新贺岁活动始于何时,源于何地?要从春节起源说起。

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因何得名,源于何地?唐代天文、易学大家李淳风《晋书·律历志》谓:“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冰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虽然只有短短的69字,却诠释了春节名称由来、起源时间地点、实际天象、气候物候、节日活动等问题。

“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阐明了“元旦”“春节”名称由来。

“孟春”,指春季开始月。古人将一年分十二个月,按从一到十二顺序排列。每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个月。一至三月为春季,四至六月为夏季,七至九月为秋季,十至十二月为冬季。每季开始月称“孟”,中间月称“仲”,结束月称“季”。

“正月”,指阴历新年开始月。自远古的三皇五帝至元明清封建王朝,大多帝国、王朝建立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定正朔,安社稷”,所以历史上标志新年开始月不尽相同。颛顼将新年定为一月,夏代沿之。商代,为凸显改朝换代,把新年开始时间提早一个月,改为十二月,称“正月”,意为改正之月。周代,再提早一个月,改十一月为正月。秦代,再次提前一个月,改十月为正月。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重新将一月改为新年开始月,称“正月”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是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元字由二和人组成,“二”表示“天”“上”。造字本意:“元”为人之上的混沌太空,为天地之始,混沌之初,泛指“开始”。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月相,俗称“朔日”。

“旦”,旦是象形字,由日和一组成,“一”代表地平线或海平线。古人认为,天和地是两个无边无际的平面,夜晚为混沌世界,日升而天地分。造字本意:“旦”为“早晨”为“天亮”。“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样,是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日子。

上文译成现代语言:颛顼认为,太阴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年之元,季之元,月之元,故称“元旦”。这天凑巧又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北斗七星指向东方。而东方是春天的位置,“立春”是步入春天的节点,所以又称“春节”。

春节起源地点在濮阳

“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回答了春节起源地点——“天庙”“营室”对应的星野。

“五星会聚”又称“五星连珠”“五星聚”,是指某个特定时刻,在地球上某处同时看到太阳系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会聚在黄经60度的范围内,且在太阳的同一侧的现象。由于五大行星绕着太阳旋转的平面并不完全一致,它们的轨道半径也差距很大,运行速度不一,往往分布在太阳两侧。特别是金星和水星随日升落,只在晨昏出现,所以五星同时现身于夜空中的机会并不常见。“营室”,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第六宿。每年十月中旬傍晚,营室星宿总是如约出现于南方中天。古人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寒冬将至,需抓紧时间营造房屋避寒,故取名“室”或“营室”。《周官·梓人》:“龟蛇四游,以象营室也。”

上文译成现代语言:颛顼确定一月一日为元旦(春节)。这天,出现了五星会聚的吉祥征兆,地点在营室星宿对应的地域。

清光绪《开州志·星野》记:“《汉书·地理志》:‘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晋书·天文志》:‘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晨在亥,卫之分野’。”开州,今濮阳的古称之一。从上文可知,今濮阳对应的星空为营室、东壁之间,即李淳风所提到的“天庙”。星区专名为“诹訾”。

诹訾星区对应濮阳何处?《开州志·星野》又说:“叶北宫之政者,诹訾也。实为颛顼之地,今开(指开州)为颛顼故都,其为诹訾之分无疑”,认为诹訾星区对应的是颛顼都城。对颛顼之都帝丘,有专家考证在今濮阳五星乡高城村一带。另外,今濮阳五星乡五星村,相传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看到五星会聚而得名。

由此可证,今濮阳五星、高城村一带应为“天庙”对应的地点,也就是“营室”“诹訾”之星野,颛顼在五星会聚之地,建造都城、颁布历法、庆祝春节,十分可能。

春节起源具体时间考订

春节始于五帝之一的帝颛顼时期,史无异议,但此节启于颛顼时期何年?史籍无具体记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人们发现:从《晋书·律历志》提供的信息看,“元旦”是指年的开始,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节点;“朔”是指月的开始,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节点;“旦”,是指日的开始,即地球自转一周的节点。这些都有运行规律,均有迹可循。“五星会聚”,虽为特殊天象,亦可根据现代科技手段,回推日月星辰变化,追寻当时实际星图。

再说,李淳风《晋书·律历志》中的历法文化说,引用的是天文学家董巴的研究成果,董巴是三国魏文帝时期人,魏文帝执政初期的220年可做回推节点。于是,有人以这些信息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前5400年—220年的562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董巴年代”)进行天象回推,探寻出了中国最早的“春节”,即颛顼颁布历法的具体时间。推算结果虽有两说,但非常接近,仅一年之差。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和刘高潮两位先生,依据由瑞士的Dieter Koch和Alois Treindl两人开发的“瑞士星历表”(Swiss Ephemeris)软件(http://www.astro.com/swisseph/)进行天象回推计算,“找到了满足‘朔日’‘立春’和‘五星会聚’这三个条件的唯一日期,即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认为“颛顼的历法起始日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在这一天,恰是节气立春,相应的物候是‘冰冻始泮、蛰虫始发’;而且这天也是正月初一,是朔日,朔的时刻为北京时间3时41分,正是天亮之前,即‘旦’和‘鸡鸣三号’的时候;此时,‘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天、地、人得到了极大的统一,‘鸟兽万物莫不应和’。因此,董巴对颛顼历法的描述确实是颛顼之时的实际天象,这些天象给那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之后,故老相传,终于留存了下来”。

濮阳著名星象、天文学家周庆安先生,以河南濮阳北纬35°41′,东经114°51′,海拔平均高度53米为观测点,采用更直观的现代科技手段,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联合研发的模拟星空软件Stellarium对220年(魏文帝元年)至公元前3000年时段星体运行天相进行了多次天体星空运行复原,终于寻觅到符合《晋书·律历志》记述的颛顼起元日五大特征的天象奇景。会聚时间为公元前2806年2月25日,黎明近7点时刻。在东南的地平线上方,金、火、水、土、木五大行星相距在60°以内(木星、金星去日11度以上,土星、水星、火星去日15度以上),它们与月球在太阳的同一侧,在这个朔日会聚于黎明晨曦中,它们北部空域正是二十八宿的室宿星座,而离壁宿更近。

笔者将以上两种关于颛顼启元日的计算结果进行反复比对发现:主张公元前2087年2月26日的专家在结语中说:“这天也是正月初一,是朔日,朔的时刻为北京时间3时41分,正是天亮之前,即‘旦’和‘鸡鸣三号’的时候”。这种说法有误。“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此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朔日开始时间应为子时正中,即现在的北京时间0时,而不应该为3时41分。“旦”指天亮,又称“五更”。古人把一夜分成五个时段打更报时。一更称“黄昏”,指现代时间19—21点;二更称“人定”,指现代时间21—23点;三更称“夜半”,指现代时间23—1点;四更称“鸡鸣”,指现代时间1—3点;五更称“平旦”,指现代时间3—5点。“鸡始三号”,俗称“鸡叫三遍”。凌晨1—3点,指夜间四更天。此时公鸡开始号鸣报晓,故四更又叫“鸡鸣”。四更以后,每隔一个时辰鸣叫一次。鸡叫第三遍,相当于现在时间凌晨5—7点。“旦”“五更”“鸡叫三遍”均指“天亮”。“立春”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日影长“丈五寸二分”,夜晚时间较长,天亮时间一般在凌晨6—7点间,不可能在北京时间3时41分。

濮阳民间每逢春节日的早晨,至今仍保留着5—7点起床的习惯,俗称“起五更”。2022年2月4日为立春日。据濮阳市气象台预报,此日天亮时间为早晨7点14分,这和周庆安先生对于颛顼启元日的推算结果基本接近。所以,笔者认为:《颛顼历》启元日、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春节”应该是公元前2806年2月25日,距今已历4828载。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