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有个千年古村名——孟轲

作者:田聚常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2-20 11:38:43   

濮阳市绿城路北、茂名路两侧正在建设中的项目,为华龙区孟轲乡五村整合项目,暂名“孟子新城”。因项目涉及的西孟轲、中孟轲、皮胶拐、田拐4个行政村原为1个自然村,统称“孟轲”。项目所在地又在原孟轲村村域,故以上4村村民对这一新项目命名意见很大,多次找孟轲乡政府反映,提出新项目命名不能丢失原地名文化内涵,应保留原村名的诉求。

地名变更与其文化内涵变化

“名,实之征也”,地名是一种语音信号和文字符号,是赋予特定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就是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印记。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它的每一个变化,都饱含着先人和后人的智慧,因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然而,因为行政区域的改变、版图的更替、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一些地方的古今名称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地名改得很成功,增加了地方文化的浓厚度;有些地名改得却不尽人意,失去了原来名字所传承的文化和内涵。今天给大家共同探讨以下孟子新城与孟轲村两个名称有何不同,看它是怎样从曾经赫赫有名、富有文化内涵,而变成如今莫名其妙,令人惋惜的。

孟轲村先后沿用的三个名称及由来

孟轲一带聚落形成历史悠久,自周初至今的3000多年间,先后沿用了“古干城”“孟轲”“大贤店”三个名称。

古干城 上古时期,中原大地上方国林立。今孟轲村一带称“干国”,孟轲集村为干国的都邑。在中国上古历史上,干国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小国,族群称“干族”,族人称“干人”,十分活跃。黄帝时代,干族与黄帝族联姻。《路史》:“青阳娶干类之女,生少皋”。青阳,黄帝子(一说黄帝孙);干类,干国酋长,中华干姓始祖。颛顼时期,干为国都之干城。干族是锻造武器、修筑城防的工族。由于武将不得居于城内,故驻国都帝丘之北郊,兼有守卫和防护国都的作用。《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之后,“干城”成为历代守土武将之代称。夏代,干为侯伯之国。《路史·夏世侯伯之国》:“干,桀臣干辛邦也”。干,指干国,是干辛的封地。干辛,干国酋长,夏桀任用的重臣。《吕氏春秋·当染》:“夏桀染于干辛……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说夏桀听信了佞臣干辛的谗言,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被天下人耻唾。

商代,干国为商王朝重要邦国,人口稠密。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干国、干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孟轲集遗址,杨干城土山、堌堆遗址均采集有不少商代陶片。西周初,干国参与了“三监之乱”。前1022年,周公东征平叛灭掉干国。为防以锻造武器、修筑城防而著称的干人再次暴乱,将干国肢解,国人分迁到四面八方。旧有族群驻地,人走房空,成为一个个废墟,演变为地名干城。“古干城”,古干国都城之意。

孟轲 清光绪《开州志·古迹》:“孟轲,相传孟子曾设铎于此”。“设铎”,典出《论语·八佾》引封人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为上天降生了孔子,让他的学问道德去影响后世,也让他去做警醒世界的木铎,成为世人的向导。木铎,手摇的铜铃,以木为舌,声音温润朗亮,古代塾师用作宣讲或警惕用具,亦为学堂代称。世代相传,孟子六十岁那年率弟子数人来到古干城。一天,他们在村东三里的孔子庙(在今孟轲乡魏寨村,现简易小庙仍存,俗称“圣人庙”)拜祭了孔子。返程路上,掌管后勤的弟子告诉孟子说盘费花尽。孟子想到自己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奔波二十余载,却得不到一个国家重用;年过花甲,一事无成,到了狼狈不堪,穷困潦倒的地步。禁不住仰天一声长叹,只觉天旋地转,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众弟子纷纷上街写门(旧时,落魄文人以给各家大门口写格言的方式乞讨,称“写门”),筹资给师傅治病。为渡难关,孟子也拿出多年来创作的书画作品让弟子们到市场上变卖。古干城有一田员外,是齐国国君田和的子嗣,因不愿卷入宫廷争斗的漩涡,来此广置田产,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田员外年过半百喜得贵子,已长七岁,虽聪颖异常,却顽劣无比。这天,田员外为儿子请的塾师又被气走,心中烦闷,来到大街上散心。当他看到孟子的作品,连声称奇。得知作者近况后,忙命人请入家中,热情款待。在田府上下的精心照料下,孟子的病很快痊愈。这天,田员外与孟子对酌,一个壮志未酬,心灰意冷;一个看破红尘,隐居田园。二人们谈古论今,相见恨晚。田员外求孟子收自己的儿子为徒,并劝孟子结束游历,效法孔子开馆授徒。孟子为了报恩,欣然接受。在田员外安排下,他一边开设塾馆传道解惑,一边和弟子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研究儒学。孟子死后,古干城的村民为纪念他,集资修建了孟子庙,并将村名改为“孟轲”。

大贤店 清光绪《开州志·古迹》:“(大贤店)旧名孟轲,相传孟子曾设铎于此。知州张极以大贤名不可名村。故改之”。清光绪《开州志·坛庙》:“(先师庙)相传孟子曾讲学于此,创建无考,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清代尊孔孟之风盛行,开州知州张极为避孟子讳,改村名为“大贤店”,并重修了“先师(亚圣孟子)庙”。

生命力极强的三个地名

古干城 因古邦国而得名。连绵着聚落文化脉络,刻画着邦国历史的印记。古干城一名,从前1022年至1981年的3003年间,先后两次共使用740年。从前1022年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古干城得名,到前289年孟子去世那年更名,第一次使用了733年。从1974年批林批孔复名,到1981年易名为孟轲,第二次又使用了7年。

孟轲 因著名历史人物而得名。传颂着动人的故事,是孟轲人情感的寄托。孟轲一名,从前289年孟子逝世那年至2021年的2310年间,先后三次共使用2185年。从前289年孟子去世那年得名孟轲,到清嘉庆六年(1801年)更名为大贤店,第一次使用了209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复名孟轲,到1974年批林批孔更名为古干城,第二次又使用了55年。从1981年复名孟轲至今,第三次使用40年。

大贤店 因避孟子讳而得名。亮丽的文化符号,活跃的文化细胞,体现着历史与人文的交融。从1801年得名,到1919年易名为孟轲,沿用了118年。以上三个村名,“孟轲”与“大贤店”都是因孟子而得名,文化内涵相同。大贤店应归于孟轲地名文化之中。这样算来,从前289年至今的2310年中,以孟轲命名的时间长达2428年。

结语

地名分专名、通名两个部分。专名,即专用名称,多为形容词和名词,代表该地理实体的特征,故有“专名定位”之论。通名,即通用名称。一般为名词,显示出地名类别,故有“通名定类”之说。如“古干城”,“城”为通名,指因古国而得名类型的地名。濮阳一带有不少以古国命名的地名。如:戚城、高城、咸城等。“古干”,是古干国简称,为专名。有别于其他同类地名。孟轲,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孟子姓名命名的村庄。相传孟子60岁那年来古干城设馆授徒、著《孟子》七章。并“述仲尼之意”,完成了与孔子思想对接,其整合之儒教学说,被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可以说孟子在孟轲成了圣人,孟轲因孟子成了圣地。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承载了一个地域长时间的记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改名则是把这些记忆人为地截断。孟轲,是一个连绵着孟轲文化脉络,刻画着孟轲历史印记,传颂着一个个在孔孟之道熏陶下发生的动人故事的好地名;是一代代孟轲人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历史上,随着时局对孔孟的褒贬,孟轲村的名字几经易更;但历经三次打压,仍东山再起,先后使用长达2428年之久,可见孔孟之道在此地影响之深。像这样亮丽的文化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助推基础,本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果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还要恣意践踏,随意破坏,让这一千年地名消失,实在令人惋惜。

作者简介:

田聚常,男,河南濮阳人,濮阳市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史志工作30余年,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书的编写工作,先后主编了《濮阳市区志》《中国共产党濮阳市市区历史大事记》等文献,并著有《濮阳民俗志》《戚城》《东北庄杂技》《许村集村志》等书。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多项论著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10年以来,多次应邀在央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作民间文化方面的专题访谈。《郭沫若与濮阳戚城的故事》一文,2020年4月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