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实际上是从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纪事时限推算的。从不断新发现的考古文物来看,真正的文明史上限还在不断向前追溯。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先民们智慧勤劳地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历史不断进化而外,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古以来写史、存史、传史的历代先贤与同仁们,“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历代的史家记载,漫长的中华历史将是一片虚无和空白,无从了解。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撰著国史的史家,也包括自古以来诸多保护乡邦文化、从事地方乡土文明整理、记载的地方贤哲们。这些史家著述不仅不同程度地可补国史之阙,也都为保存乡邦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依这个意义上讲,从事地方文史掌故研究的学者无愧于地方文化良知和精英,因而常被人们誉为一个地方的活字典,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对他们深怀敬意,这其中包括南乐县史志办刘电波先生这样多年来勤奋耕耘、在地方文史方面成就卓越的领导型学者。
我的故乡南乐县是仓颉故里、一行家乡,这里土沃粮丰、物阜民康,长期以来就是黄河故道、卫河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使得家乡这方宝地崇德尚文、惠风和畅,人民勤于耕读、富于创造。“三公六相一圣人”“七笼庙八虎街十二牌坊八大槐”,是家乡人事繁盛、代有英贤的生动写照。唐初,“二张家一李家”名宦天下。明末清初,魏家一门“六进士八举人”享誉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乐先后有百人受教于大名七师,探寻救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成为早期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行者。南乐也成为红色热土和革命摇篮,为直南地区革命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佛善村诞生了濮阳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留固店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濮阳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县东六村组建了武装抗日坚强堡垒——武联防。南乐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兴县富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南乐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形成的人文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从而成风化人、彰显价值。历史上,南乐曾10余次修志,其中包括两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任务完成后,对志书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开发,是史志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以刘电波先生为首的南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文化强县的要求,他们相继编纂出版《南乐七十年大事记》《简明南乐》《南乐人物》等多部地情丛书,填补了南乐县文博、史志的空白。
刘电波先生以其对南乐县历史人文的谙熟与深情,积多年之功撰著成《南乐史话》一书,正是对丰富多彩的南乐县历史人文的第一次全面真实再现和系统梳理,其意义我认为,首先是在宏远的历史背景上通过南乐县这样一个县域的历史追述和文化采撷,展现的则是内陆腹地特别是数千年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进程的缩影。此书对南乐县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掌握钩沉索隐,条分缕析,展现了大量已经远远消逝的历史风云,特别是唐、宋、元、明、清时期南乐县史乘有载的人物,但绝大多数鲜为人知,外地学界鲜有所闻。而今拜读刘先生《南乐史话》,一册在手,南乐县乃至豫东北历史岁月则历历在目,犹如听一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对本地数千年来生成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听众则不禁沉迷其中,废寝忘食。此书以历史朝代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既忠实于史实,又不拘泥于文献记载,也不同于一般“史话”类书单调枯燥的“板块叙述”,于深入浅出的文史叙述中,穿插若干史书文献原著记载片段,又具有清新流畅的文笔,严谨中见活泼,求真中有审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应该是近年我接触的“地方史话”类著作中颇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在当今史学著作中可谓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新作,我个人认为除了出版后必然拥有众多读者粉丝外,也值得从事历史学撰著学者研读和借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