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清丰人吕时中:情系桑梓的明代乡贤

作者:周进鹏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2-14 09:59:00   

吕时中,字以道,号潭西,明直隶大名府清丰县(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列二甲第21名,是明代清丰6名登科进士之一。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给事中、陕西布政使参政(1551年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应天府尹(1560年任)、顺天府尹(1561年任,任职半年)、户部右侍郎(1561年任,总督仓场、督理西苑农事)等职。卒后,入乡贤祠。

他忠职尽守,敢于直书,为官廉洁,宦声晴朗。民国三年《清丰县志》载,“居垣中七年,弹劾不避权贵,所上疏百次,俱载史册”,曾使侵吞资财的宋姓光禄提督获罪入狱。正当擢升提拔、意气风发之时,他却受人诽谤、抵制,锦程受挫,政治失意。他毅然辞官,回归故里。

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故土,吕时中情系桑梓,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在兴学建祠、扬名家乡上屡有嘉行惠文,成为匡风守正、激励后昆的赤子乡贤。

教化之功

清丰,古为颛顼之墟、顿丘旧邑。唐大历七年(772年),析顿丘、南乐四乡立县,并以隋孝子张清丰之名名县。张清丰、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名将),长期以来就是这座千年古邑引以为傲、培忠育孝的乡贤楷模。明嘉靖时期县城西街为吕时中所立的大谏议坊,也见证着这位清丰骄子的报国之志和宦绩荣光。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县沈炼在县城北门外建南霁云庙,并立祠塑像。张清丰孝德可风、孝行可表,但事迹流于民间多、见之志乘少,仅有“张清丰,顿丘人。善事父母,以孝行称于时。开皇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寥寥几句。

在吕时中看来,宣扬张清丰孝德,不在其事迹多寡繁简,更不需要凭空杜撰,而要建像南霁云一样的专祠,“乡里有贤达,殁则祠之,以偶名宦、翼孔庙,制也,以明教也。”“昭示仪型,以令众庶,亦以明教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许任主政清丰。第二年,许任在南门外八蜡祠的基础上,为张清丰建祠塑像,“与南将军祠南北正相直”“两公之名屹乎泰山、华、恒、岳并峙,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自此,清丰两祠贯城、忠孝一脉。

吕时中还参与玄帝祠修建、子路墓祠重建,这些祠堂与其他坛庙寺观一起,成为清丰厚德兴乡、成风化人之圣地。

襄学之力

清丰受儒教熏染,人事繁盛,涌现出李氏、晁氏世家名族,其中宋代晁氏三翰林、八进士,赢得“晁半朝”之誉。受教于儒学、成名于科举的吕时中,对办学兴教、提携后生体会颇深。清咸丰《大名府志》载,吕时中“居住乡,好行其德,尤能汲引后进”,深得百姓爱戴。

在所著《修学记》(见清同治《清丰县志》)中提到,“诸生而造就之,使日游于仁义道德之场、诗书礼乐之域。厥既有成而出为国家用,置业学之用也。乃近世,则以为地有胜劣,学宫有圮丽,而人才兴替、科目通厄系焉。”对家乡近些年科贡无名、人才匮乏的现状,他忧心不已:“自余第后,举于乡,凡五人耳。戊午以还,寥寥十五年间,未见有一人举也。”他认为,清丰后继有人、英才辈出,非得兴学励教,学宫(学校)建设标准亟待提高。

明隆庆六年(1572年)5月,学宫整修开始。新学宫面积扩大,其中临街处由5丈增至12丈、厢房增加4间。学宫布局进行调整,其中增建专门用来储藏图书的尊经阁,设三层,高三丈,“一邑之风景、城社,尽在目前”,成为县城制高点。历经3个月,学宫整修完成。

吕时中受邀著文《修学记》,达1500余言,历数学宫建设之急切、整修之过程,并对知府、知县的德政之举大加赞赏。通过整修,学宫旧貌换新颜,也吸引更多学子前来求学、考取功名。自吕时中后,明代有朱冠、张养正、李其纪、佀鹤举等4人考中进士,其中朱冠、张养正为同榜进士,魏域等15人考中举人,应该说这与学宫建设、知县支持、吕公提携都有直接关系。

扬名之作

吕时中聪颖好学,诗文俱佳,在甘肃、山东任职时就留下名作。他博学善思,著述颇丰。著有《潭西文集》17卷,其中一些文章、诗作入了多部《清丰县志》,成为研究清丰人文历史的珍贵文献。

县有志,如国有史。新中国成立前,清丰曾7次大规模修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清丰县志》为创修之志,也凝聚着吕时中的智慧与情怀。

明嘉靖《清丰县志》的序中,两处提到吕时中对编修县志的关切,他“在中秘时即有意为之,而迫于宦游未暇”。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李汝宽来清丰任职。第二年,他启动修城和修志两件大事,其中修城仅用1个月即成。开馆修志不是一件易事,他专门建立修志机构,聘请国史检讨、与吕时中为同榜进士的清丰晁氏后裔(后入开州籍)晁瑮担任总纂。其时,在山东任职的吕时中倍感振奋,并给予莫大支持。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历时两年时间的首部《清丰县志》编纂告竣,成为境内继嘉靖时期编纂的《濮州志》《开州志》《南乐县志》后第4部首纂志书。根据志书生不立传原则,吕时中没有入传(之后旧志均入传)。嘉靖《清丰县志》,除载《兵科左给事中吕时中父母勅命一道》《明故吕府一元同配阎氏合葬墓志铭》(其父吕应魁,字一元)外,还收录了他的《清丰县修城记》和咏清丰八景诗作。

明代规定,立县者必备八景,八景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八景入志成为通例。嘉靖《清丰县志》首载清丰八景,其中包括仲墓寒烟、六塔晓月、龙潭夜雨、卫水秋风、金堤回澜、秋山叠翠、康祠遗迹、江渎灵泉。

他亲自参与家乡八景评选,并纵展才情、一景一诗,留下扬名家乡的8首诗作,为清丰八景赋诗最多的名宦乡贤之一。此后清丰历次修志包括新方志,都选载吕公八景诗作。据明嘉靖《清丰县志》,其八景诗文录于下。

《仲墓寒烟》:“触目结缨地,伤心撤醢年。昔贤已如此,吾道重潜然。野旷低秋日,林空澹晚烟。村翁尚伏腊,人代益堪怜。”

《六塔晓月》:“塔废寺仍在,萧然野店东。河流经欲断,海月照逾空。境寂知僧定,时移觉殿雄。白毫应不灭,常现曙光中。”

《龙潭夜雨》:“断岸参差逼,寒潭窈窕深。能含千尺影,不受众流侵。极浦遥连径,荒祠近隔林。每经风雨夜,犹复听龙吟。”

《卫水秋风》:“楚宫不可见,兹水流何长。脉脉来天地,悠悠绕卫梁。秋风凫雁起,落日稻杭香。千载文公化,令人忆不忘。”

《金堤回澜》:“黄河天上落,奔泻浩无穷。不有金堤险,谁知禹凿功。桥横余夕照,柳细逐晴风。莫问狂澜倒,年年只向东。”

《秋山叠翠》:“回合澧渊北,岩荛濮水西。初疑青草涨,转觉翠岚低。眺望天俱远,登临路不迷。此中堪大隐,早晚学岩栖。”

《康祠遗迹》:“季世属胡运,中原多虏尘。王孙犹被质,泥马却成真。多事惟征战,将亡听鬼神。至今祠宇在,遗恨是和亲。”

《江渎灵泉》:“野庙郁森沉,江神俨若临。泉灵常应祷,岁旱即为霖。画壁含苔润,曾庭隐雾深。土人敦旧俗,报赛到如今。”

吕时中还亲自参与一些名胜建设。清同治《清丰县志》载,他在县城东南5里处的金鸡台筑墙挖池并移植花木,此处成为“游息之处”。

随着岁月流逝,清丰八景、牌坊庙坛多已荒废无存,难觅其踪。但清丰人仍憧憬八景、景仰先贤。近三十年,先后在县城为张清丰、南霁云立碑塑像,在马庄桥镇境内重建江渎庙,在城区叠翠园复原了清丰八景,城区道路命名了叠翠路、晓月路、康王路、江渎路,反映了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对包括吕时中在内名宦乡贤的追忆。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