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科学英雄孙健初

作者:穆伟  文章来源:濮阳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1-07 17:48:51   

为什么要研究孙健初?因为他是伟大的地质先驱!为什么要宣传孙健初?因为他是真正的科学英雄!他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他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他当选为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主席,他主持开办了新中国第一期石油技术干部培训班,他组织绘制了新中国第一张石油发展蓝图!他就是我们濮阳人、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的事迹却很少有人知道,像一块稀世的珍宝被历史的浮尘覆盖了六十多年。

image.png

孙健初

家世与成长

孙健初,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他的爷爷孙光风朴实敦厚、持家有方,使后代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他的父亲孙云阶是清末秀才,酷爱读书、教子有方,在本村开办了私塾,不少孩子都在这个地方念书,孙健初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私塾里,孙健初是学习最用功的一个,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他都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从不偷懒。他从圣贤书里读出了人生滋味,读出了知识的乐趣。他在父亲的私塾里学习了6年,熟读了四书五经,为后来进一步求学打下了基础,田间劳作又强健了他的体魄。用孙健初自己的话说,他的吃苦精神就是在童年时代田间劳动中养成的。

1912年6月,孙健初顺利考入了濮阳县城的高等小学,同时考入的还有本村的孙惠远。这所小学就设在城隍庙里,据菏泽一中史料记载,地址在城内南凤街,学生一律住校读书。这一段历史中,我们的主人翁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余波。濮阳县城掀起了“剪辫子运动”,一些同学坚决不剪,孙健初和孙惠远则积极响应,不仅剪掉了辫子,而且干脆剃成了光头。有人骂他们“伤风败俗”,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大秃子”。剪辫子显示出孙健初在思想上对传统观念的叛逆,也说明他乐意接受新鲜事物。高小毕业后,他与发小孙惠远一起回家务农,孙健初求知的欲望和倔犟的性格让他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尤其是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他渐渐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再三恳求父亲孙云阶同意他继续考中学。

很快,孙健初通过了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的考试,开始了自己四年的中学求学生涯。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就是现在的菏泽市第一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办学质量。我们到菏泽一中调查采访,一百多年前的历史资料保存完好,在同学录中,我们还看到了不少同乡同学。中学四年,孙健初学习刻苦,勤奋钻研,读书在课堂,吃住在学校,温习在寝室,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一年冬天,六中开学,黄河进入冬汛后期,河面上覆盖着厚薄不均的冰层,有的河段冰块被冲的像坟头一样高,人如果掉进河里必死无疑。孙健初不愿意耽误一节功课,不顾家人的劝阻,脚底绑上麦草,二百多米宽的河面他小心翼翼地踏冰而过。正是因为勤奋,孙健初始终是学校的优等生,他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一份友情。在省立第六中学,他认识了对自己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好同学:张泮,他与孙健初一样来自农村,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在张泮的影响下孙健初萌生了“大丈夫当为国捐躯”的志向。四年后的春天,他从省立六中毕业。刚回到家中,后孙密城村就响起了一阵土枪声,原来是山东省第六中学专门派人给孙健初父母送喜帖的。这是我们这一带当年的传统,谁科举考试中了,就给谁家里送喜帖、放土枪,中学毕业也算秀才了,同样享受这个待遇。

中学毕业后,孙健初又一次面临选择。这个家庭已大不如前,爷爷孙光风几年前已经去世,父亲孙云阶日渐年迈,不仅不能从事繁重的劳动,而且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只好到村里的小学当教师,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抚养。这个家已经没有力量供他继续读书了。考虑到家中的情况,孙健初只好待在家里,尽力挑起支撑家庭的担子,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看起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学,等待着机会。1920年5月,孙健初接到了一封张泮寄来的信,他热情地邀请孙健初和自己一样报考山西大学,一起实现报国之志。天道酬勤,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孙健初终于在1920年9月考入了山西大学堂理工科采矿系预科班,从此开启了他人生崭新的历程。

山西大学堂创建于1902年,是我国近代高校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孙健初是幸运的,他选择的这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学,为他今后从事地质事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孙健初在学习上的勤奋和对专业的钻研,引起了当时的老师--瑞典地质学博士新常福的注意,他很喜欢孙健初,专门挑选了几个学生在家里对他们进行加课训练,新常福是孙健初踏入地质之门的引路人。新常福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山西省的地质调查和培养中国地质人才上,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知识渊博、专业精湛、人品高尚的良师,并在他的门下学习,孙健初深感荣幸。1926年,孙健初毕业,第二年,经过严格的考试,孙健初正式被录用为瑞华地质调查会会员。和他前后入会的还有他的大学同学王曰伦、张光嗣等人;曹世禄跟孙健初都是濮阳县人,他俩既是同乡同学,又是同事同志,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理想,也是孙健初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事业与成就

孙健初成为瑞华地质调查会会员后,参与的第一个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五台山一带地质情况,从此他与地质调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首进甘青,跨越祁连山,三进绥远、察哈尔,四赴东北,跋涉苏皖、豫鄂探矿……孙健初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崇山峻岭、戈壁沙滩、黄河上游、长江两岸、长城内外,从基础地质调查到矿产勘查,由此揭开他地质人生的辉煌篇章。1929年,孙健初进入了位于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的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受到了所长翁文灏的赏识,一直到后来的石油探勘都有翁文灏的支持。1930年8月20日,就在这个楼里地质调查所召开第六次讲学会,主讲人正是进所不到两年的孙健初。他作了充分的准备,下面坐的是丁文江、翁文灏等多名地质前辈,他讲的内容第一是关于辽宁省地质,第二是关于察哈尔西部地质。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准备充分,讲得非常精彩。扎实的调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矿样,直观的剖面图,精彩的讲述,让那些单调的地质术语和枯燥乏味的数据显得那么鲜活生动。从1929年到1934年的五年间,孙健初的地质调查活动硕果累累,在绥远、察哈尔发现了20多个煤矿和多种石棉矿、水晶矿、石墨矿;在辽宁、吉林勘查出煤矿、金矿;又在安徽、湖北、河南调查出铁矿、煤矿。他的专业知识得到明显提高,写出的20多篇论文和报告得到地质界权威人士的高度好评。

河南境内的禹州煤矿和密县煤矿就是孙先生亲自调查的,这在《中国地质调查百年》里就有记载,我到实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1939年,孙健初回到老家后孙密城村,先给祖先立了墓碑,又把村里的二十多个孩子叫到家里,每人给发了一个香蕉,给他们讲外面的事情,祁连山有多高,黄河有多长,洋油、洋火和洋车子是怎么回事,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知识的种子。在他的影响下,村里走出去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和石油工作者,80多口人的村庄,2个院士、4个博士、20个硕士,县级干部20多人,从事石油工作的近50人。一个文化人影响了一个村,我姑且称这种情况为“密城现象”。

在地质调查实践中,孙健初目睹西北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苦难,“科学救国”的思想引发了他对“地质与人生”的思考。1934年,他和侯德封一起进行了历时五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写出了《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的论文,提出了治理西北生态的科学见解。后来,他的儿子孙鸿烈院士继续从事西北生态的研究。也就说八十四年前我们濮阳人就开始关注祖国西北的生态与治理问题了。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情怀啊?这是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所以我要说孙健初是濮阳的骄傲,黄河的自豪,祁连山的荣耀!

image.png

站立者为孙健初先生

在那之后,孙健初的调查活动转向石油地质勘探。1935年初,中央地质调查所组成。以翁文灏为主任、孙健初为委员,并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历时八个多月。从十九世纪末叶起,先后有十四位外国专家考察祁连山,有的山峰还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孙健初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1935年,孙健初和周宗浚考察祁连。1937年,孙健初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安排,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开始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38-1939年,由孙健初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了巨大成功,转入正常开发。此后,孙健初即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1939年3月1日,孙健初根据自己和相关专业人员勘测情况,按照掌握的地质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经过对地质结构的科学分析和论证,决定把第一口油井井位确定在老君庙旁15米处。但在筹备开钻之前,几位外国专家却提出异议,其中有个美国专家认为,这是第一口油井切不可盲目草率,需小心谨慎,反复勘测。孙健初只好不厌其烦的反复做工作,最后几位外国专家才同意了孙健初的方案。1939年3月13日,老君庙油田的钻探工作在孙健初确定的第一口井井位上正式开始,自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也揭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页。

image.png

以民族大业为重、以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为重……。1942-1944年,孙健初参加了由全国三十一个专家学者组成的“三一社”,涉及工科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三十一人都是有显著成就的、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全都派到国外进修。孙先生被派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发展中国油矿纲要》。1943年孙建初绘制了《中国石油理想分布图》,那时,他已经判定他的故乡濮阳地下有石油,当时濮阳隶属直隶,为直鲁平原。解放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抢掠、破坏,孙健初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管。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亲自到探勘处,对孙健初和探勘处职工的护厂功绩倍加赞扬。贺龙元帅还专门写了感谢信。

孙健初在《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中所划定的可能产油的区域,几乎都发现了大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东北的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西北的青海油田、长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江汉平原的江汉油田,华北的中原油田、任丘油田、大港油田,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早已得到了改变。而为了支持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玉门油田功勋卓著,主动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技术、出人才”的历史重任,每一个油田在发现后,都有大批玉门人赶过去,支援人才,支援设备,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著名诗人李季赋诗称:“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凡是玉门人都有健初情。

1950年,孙健初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当选为主席,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被任命为中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后又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被郭沫若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编制全国石油勘探方案的领导工作。西北军政委员会对玉门油田的大规模开发给予了全力支持,时任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向党中央写信,建议大力开发玉门油田。

image.png

image.png

1951年,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出席,孙健初先生汇报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毛泽东主席感慨地说:“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1952年10月,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孙健初主持开办了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指导总结。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我国石油地质界的中坚。采访中,我们得到了一本《孙健初先生纪念文集》,仅这一本书里撰写纪念文章的作者,孙建初先生的学生就有院士、教授级高工20多位,都是中国地质科学界、石油科学界的大科学家。1952年11月10日夜,正当孙健初先生为新中国沤心沥血、大显身手的时候,由于他深夜备课,极度疲劳,一场煤气中毒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五十五岁。李四光代表中央地质部、中国科学院致了悼词,他说:“孙健初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地质界、科技界失去了一位有才能、有成就的专家……”。韦勒博士说:“如果中国多一些象孙健初一样的人,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将不可估量!”

image.png

孙健初先生家人及作者拜谒老一井

左起:孙明学(堂孙)、孙钢(孙子)、吴焕宁(儿媳)、孙鸿烈(儿子)、孙耘(孙女)、穆伟

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到克拉玛依考察调研时说:“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至今仍然需要,而且永不过时。”

溯源石油精神的源头,就要从玉门油田说起、从玉门精神说起、从孙健初先生说起。国务院原副总理康世恩曾说过:“孙健初的探索开拓精神是一支燃烧的火炬,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如果我们把孙建初先生的地质事业业绩比作高原,那么,他的石油地质业绩则是高原上的高锋,他对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功勋卓著,在他光辉的一生中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种精神:

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他面对外国优厚条件不动心,拒绝了美国专家的从业邀请,一心一意为国家寻找石油,并且使当时玉门油田石油产油量占全国总量的90%,为抗战提供了强力保障。解放战争后期,他积极组织护矿工作,保护了大批人才设备和资料,成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基础力量。1951年,孙健初参加了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业会议,亲自给毛泽东主席汇报了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石油工业发展远景,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发展绘制了蓝图。因为他爱国,国家也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一点,仅从他的三个职务就可以看出,在全国,经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的干部不多,加上周总理、郭沫若院长的任命,三个重要职务任命同一个人,可见他在我国科技界、石油地质界的重要作用。

二是高尚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那“一滴油一滴血”的战争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骑着骆驼,穿越戈壁荒漠,吃的是炒面拌雪,住的是帐篷窑洞。他曾因冻饿昏死过去,被蒙古老大娘救活。他的妻子第二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夭折腹中。常书鸿是发现、研究和保护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孙先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丝毫没有动摇为国分忧的决心。国际友人哈莉特·韦勒高度赞扬孙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竭力去发现油苗……他的确是一位科学英雄”

三是崇高的爱科学、敬事业精神,在他不长的一生中,留下的论文、报告、著作仅馆藏可查的就有48篇之多。他的一生不仅探寻的是石油,也不仅是黄金、钢铁、煤炭,他探寻的是希望,是梦想。他的爱科学、敬事业精神不单单体现在事业上,还表现在家庭中,硬是把没有文化的妻子教育成为一名知识女性,……知识与生命同样重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双院士。孙健初先生坚信科学可以救国,更可以兴国,……。

孙健初身上闪耀着优秀的品质。怎样形容呢?对待问题,他有着祁连山上的雪峰一样冷静的头脑!对待同事,他有着塔里木盆地温泉一样温暖的心!对待困难,他有着戈壁滩上的骆驼一样坚强的意志!对待事业,他有着西北高原上的胡杨树一样坚韧的根!正所谓雪峰的头脑、温泉的心、骆驼的意志、胡杨的根。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正部级干部杨一木在解放玉门时任随军工作团的副团长,他评价孙健初“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我们今天深切怀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不怕困难,永往直前,为国为民着想,干实事的精神。”原中国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工孟尔盛说:“先生是河南濮阳人,七十年代我到濮阳的野外地震队参加劳动,休息日常到城内狭窄的古老街道漫步,想从当地风土民情中寻找几丝孙老先生高尚品德的渊源。后来,我终于悟出,其实也就在于小城人民的纯朴和诚挚。”其实这也是对我们濮阳人的褒奖。

image.png

孙鸿烈夫妇等到老君庙油矿瞻仰孙健初同志纪念碑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