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县职教中心:“五轮”驱动谋发展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6-09 11:34:57   

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全面落实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统筹、多元化、重实施、强筋骨、提质效,多举措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抓统筹,不断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濮阳市政府副市长、濮阳县委书记张宏义等县四大班子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抓统筹,建立健全了以企业为主导、职业学校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城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学校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与深圳凯中精密加工、TCL王牌电器、西安软通动力和金慧融智科技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效育人机制,健全了“定岗定位精准培养、入学签订就业协议”的管理体制,构建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生上课在学校、课堂实训在企业、企业发展助推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一体化发展体系,不断深化产教城融合、助推政校企合作;学校电商专业还于北京作业帮客服、抖音,与北京合众等企业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人才培养快车道,营造出了人人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育人环境。

多元化,面向市场办教育。学校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依托当地现有中建材(濮阳)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德力西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和濮耐股份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等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办教育,大力推进“产、学、研、展、售”一体化发展,将学校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学员能力与市场相结合,吸引了更多的职业工人、新型农民、复原军人和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让他们多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2020年毕业生1317人,就业1299人,就业率98.6%以上;年内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00余人,就业培训4700余人次,95%以上的人员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与融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学校还积极探索与国际教育合作,英国中华总商会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吴存瑜,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方元等就国际教育合作事宜来学校调研,初步达成了开展中英、中韩等学生出国留学合作意向。

重实施,落实以中心校宏观管理下的分校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班子年内重新规划了红旗路升学校区、铁丘路专业校区和格力校区等三大校区的管理职能,实施了分校校长负责制,总校督导、分校管理、晨会制度、教学教研、高效课堂、校园安全和学生德育等重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了成效,确保了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学困等原因而失学辍学;大力实施养成教育,尤其是学校国防班的开设,按照部队建制,实行营连排管理,成立了升旗班,组建了管乐团,编制中队,统一着装,使学生稳步走向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管理模式。

强筋骨,精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走出去取经解惑,先后选派60余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培训和行业协会培训,使理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二是请进来传经送宝,将格力集团、京东电商和宁德新时代等知名合作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等多次请进学校,使其最前沿的技术技能“入驻”校内,全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确保了专业教师的实操实训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三是建立了“外聘专家—专业教师—学生”师徒制管理机制,精心打造出了一支教战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助推了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四是以提升能力为标准,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由学校、行业和企业通过对学生岗位技能达标测评进行对教师的考核,积极采取理论测试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确保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快速培养。

提质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借智借道、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原则,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名师论坛和观摩考察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6+1”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高度参与,在体验中培养兴趣习惯,让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师生共情共智,将教材向生活拓展,方法向能力拓展,学习向人生拓展,点燃学生激情,共筑大学梦;积极搭建起中、高职融合发展平台,设立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濮阳汽车学院,在课程建设、教材体系、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还组建了56个教师社团和学生社团,不断推动师生全员阅读、国防礼仪、道德讲堂和节日庆典等第二课堂课程的落实,突出彰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文化,以文化聚魂,以文化立校,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少年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张富献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