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穿衣裳都是织了土布自己做,烂得打了补丁也不舍得扔。”“想想以前缺衣少食的日子,咋能想到几十年后生活就能这样好呢!”8月7日,当被问及几十年间衣着的变迁时,张女士和刘女士充满感慨,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故事。
曾经:一件衣服穿到烂 打着补丁还在穿
今年61岁的张女士出生于开发区新习镇,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中毕业生。在张女士的童年及少年时期,她和5个兄弟姐妹穿的全是母亲自己织布做成的粗布衣裳。那时候,张女士家孩子多,生活条件又不好,平时连白面馒头都吃不上,一家人能勉强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条件讲究吃穿。
从童年到初中,张女士只穿过母亲用土布做成的衣裳。一到春天,农村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浆线准备织布的妇女。大家白天要去地里上工,晚上回家才有时间纺花、织布。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百姓晚上纺花织布时大部分点的都是柴油灯,连煤油灯都很少见。人坐在微弱的灯光下纺花时,把灯芯挑小了光线太弱看不清,而挑大了黑烟又太重。坐在灯前纺花半个晚上,灯芯燃烧的黑烟熏得两个鼻孔全是黑的。百姓为了穿衣,就要牺牲休息时间纺花织布,找裁缝自己裁剪。
同样住在新习镇的刘女士就是当时的一名裁缝。刘女士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根本没有人售卖成品服装,各村大队会有一个缝纫组,农民穿衣就到缝纫组让人裁剪。那时,刘女士是缝纫组的一名裁缝,每天上工去为人量体裁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穿衣还很少有成品服装,基本上全是自己买衣料让裁缝做。那时,缝纫组没有了,刘女士在新习集上支起服装剪裁摊,靠自己做衣服的手艺贴补家用。
以前,百姓穿衣除了衣料种类单一,颜色也很单调。人们穿衣都是自己织布、自己染色,裤子不是黑灰就是黑蓝,谁上衣能穿件彩色方格图案的土布衣裳,都会感觉特别漂亮。那时候,农村的孩子穿衣都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再给老三,衣服烂了打上补丁还在继续穿。张女士直到上高中时还在穿补丁衣服。
20世纪70年代,农村开始有了一种独特布料做成的衣服:当时我国从日本进口一种尿素,其外包装袋是一种白色的摸起来软软的布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尿素的包装袋成了大家眼中的宝贝,被渴望美丽的人们充分利用:人们把它拆开重新染色,两个布袋拼一起能做成一条裤子。“我直到上高中时才穿过一件这样的裤子,还是鹤壁的舅舅托人给找了两个袋子做的,那时候感觉真是宝贝,一直穿了好几年。”张女士回忆说。
如今:款式多样花色多 买衣网上下订单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自己纺花、织布的还大有人在,衣服要找裁缝做,鞋子也都是妇女们利用闲暇一针一线做成的。30多年前,家织土布是普通百姓穿衣的主角,的确良、莱卡、条绒、毛涤凡尔丁等衣料是稀缺品,甚至是百姓眼中的奢侈品,百姓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只有一丈六尺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品服装渐渐在百姓中普及,衣服款式和花样都渐渐多了起来,自己买衣料找刘女士裁剪衣服的人渐渐少了,刘女士收起了集市上的衣服裁剪摊。
“以前一件衣服穿到烂,现在一件衣服穿一季。”张女士说,真没想到如今社会发展这么快,小时候过年才难得穿件新衣服,现在不仅服装款式花样翻新,买衣服也越来越方便。夏天,张阿姨的孩子给她买了真丝短袖,冬天又从网上购买了羽绒服和双面呢大衣,一到换季就张罗着给她买新衣服。她说:“孩子们现在买衣服都不用去逛街,他们都是从网上看款式,看好后从网上直接下订单。三四天以后快递就把新衣服给送家门口了,真是方便!”
如今,百姓穿衣不再满足于以前的遮体与保暖。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开始对服装款式、衣料和花色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发达和科技的发展,让街头各种款式的美衣华服到处可见,人们购买新衣越来越方便。
几十年间,从单一的家织土布到各色霓裳华服,人们的衣着越来越美,日子也越来越幸福。(记者 王亚娟 白国华)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