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防灾减灾知识①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09 09:59:03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第11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为让大家掌握更多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防灾减灾等应急基本知识,确保在各种灾害来临之时更好地保护自己、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特介绍几种防灾减灾常识。  

一、触电  

触电是电击伤的俗称,通常是指人体直接触及电源或高压电经过空气或其他导电介质传递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重者发生心跳和呼吸骤停。超过1000V(伏)的高压电还可引起灼伤。闪电损伤(雷击)属于高压电损伤范畴。  

引起电击伤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用电知识,安装和维修电器、电线不按规程操作,电线上挂吊衣物。意外事故中电线折断落到人体及雷雨时大树下躲雨或用铁柄伞而被闪电击中,都可引起电损伤。  

1、触电临床表现  

(1)轻伤:触电部位起水泡,组织破坏,损伤重的皮肤烧焦,甚至骨折、肌肉、肌腱断裂,能发现两处伤口。  

(2)重伤:抽搐、休克、心率不齐:有内脏破裂。触电当时也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3)闪电损伤:当人被闪电击中,心跳和呼吸常立即停止,伴有心肌损害。  

2、现场急救方法  

(1)切断总电源。如电源总开关在附近,则迅速切断电源,否则采取下一步措施。  

(2)脱离电源。用绝缘物(木质、塑料、橡胶制品、书本、皮带、棉麻、瓷器等)迅速将电线、电器与伤员分离。要防止相继触电。  

(3)心肺复苏。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包扎电烧伤伤口。  

(5)速送医院。  

二、溺水  

微信图片_20190509100148.png

人淹没于水中,由于呼吸道被水、污泥、杂草等杂质阻塞,喉头、气管发生后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称为溺水。  

1、临床表现  

(1)面部肿胀、结膜充血、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皮肤粘膜青紫、肢体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肺部罗音、心音弱而不整、上腹胀满。  

(2)淡水淹溺者有血液稀释和溶血的表现,海水淹溺者有血液浓缩和高血钾的表现。  

(3)严重者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2、现场急救方法  

(1)迅速将溺水者脱离溺水现场。  

(2)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畅。  

(3)令溺水者头低位拍打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注意时间不要长)。  

(4)如有呼吸抑制,迅速行人工呼吸附。  

(5)如有心跳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6)换上干的衣服、注意保暖。  

(7)尽快转送医院。

三、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2)动物行为异常,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①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②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③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2、发生地震自救方法  

(1)遇到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能拥挤乱跑。震后应有序撤离。  

(2)已经脱险的人员,震后不要急于回屋,以防余震。  

(3)对于震动不明显的地震,不必外逃。  

(4)遭遇震动较强烈的地震时,是逃是躲,要因地制宜。  

(5)关注政府发布的最新消息,不听信和传播谣言。

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