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工作,往往影响着晚辈们的职业选择。在濮阳,有这样一个家族,一家四代人都是老师,他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陆续站在三尺讲台上,守望着希望,呵护着幼苗,坚守着清贫,从未退却过。近百年间,四代人代代接力,薪火相传,从不放弃。9月8日,记者来到市油田教育中心,采访了王海波老师家的故事。
爷爷和父亲曾是老师
说起当老师,王海波首先提到的是他爷爷。王海波介绍,他家的教师之缘,始于爷爷。爷爷王儒林老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当老师。那时还是“中华民国”时期,王儒林老先生在村里承办了一所私塾,教书育人,成了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但是,在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王儒林老先生并不能一心一意教书。1938年,当时政策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人参军,但王儒林老先生家里没有人能够胜任,于是他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
时间很快来到了1960年。受王儒林老先生的影响,王海波的父亲王国典也走上了教师的道路。王国典一开始是在遂平县的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因为各方面原因回到了农村,成为当地的民办老师,向农村的孩子传授知识。在三尺讲台上,王国典一坚持就是20年,20年辛勤耕耘,换来的是桃李无数。
他自己对教师工作尽职尽责
王海波家出的第三代教师,就是王海波自己了。王海波说,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他的学习成绩在当时的学校里一直处于拔尖水平。1979年,当时乡里恢复了高考,他非常幸运地成了乡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顺利地考上了新乡师范学院。由于深受前面两辈人的影响,大学毕业后,王海波到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教书,成为一名物理老师。
和爷爷、父亲相比,王海波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更甚。他热爱物理知识,每次上课前会做很多准备工作。对待学生方面,王海波非常有耐心。学生犯错误,他总是很和蔼地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在当老师期间,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钻研题目。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1990年,他的学生获得了河南省物理竞赛中的二等奖,他也于1994年评上了高级职称。
这些年,王海波很少因为私事耽误工作,他永远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他说:“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责任,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我最应该做的。”现在的他,虽然在市油田教育中心任职,但依旧在钻研题目,为莘莘学子做贡献。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说那是他毕生愿意奉献的事业。
儿子青出于蓝甚于蓝
王海波的儿子王勉,是一名90后青年。在父亲的启迪和激励下,王勉的物理成绩一直非常突出。大学毕业后,王勉跟随父亲的脚步,在众多职业中最终选择了教师。现在,王勉在市油田第三高级中学任教,同样是一名物理老师。让王海波感到骄傲的是,儿子工作成绩同样突出。王勉虽然是一名物理老师,但知识储备丰富,尤其在历史、文学方面,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成绩。王勉在工作之余,经常写一写文字,在网络、报刊、杂志上发表。王勉的优秀,与教师之家的不断传承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提及这些年的从教感受,王海波说,教师真是一份很平凡的职业,每一位教师都在为学生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每一位教师的故事似乎都差不多;但是,教师这份职业也非常伟大,对社会的贡献巨大。每逢节假日,有学生给自己发短信慰问时,他都感觉特别快乐。有时候走在街上,也会有学生主动向他打招呼,这让他感受到了人生价值。
一家四代都是老师,王海波说,这一直是他非常骄傲的事情,希望今后家里还有更多人成为老师。(记者 张迪 实习生 张轼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