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防震减灾能力连续5年全省第一
地震发生后,如果能及时发出预警,为民众逃生避险提供时间,可极大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投入财政资金140万元,在我省率先完成了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并于2013年投入使用。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地震预报仍是人类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近年来,我市建设了包括市地震台、5个县地震台和豫01井地震台在内的7个地震观测台站,开展了测震、强震和水位、电磁波、土壤气氡、垂直地震场、钻孔地倾斜等多种观测项目,最终实现了1.5级的地震监测能力和10分钟地震速报能力。”此外,我市在全市88个乡(镇、办)各建立了1处宏观观测点,明确了防震减灾助理员87人,建立了3027人的防震减灾信息员队伍。地震发生后,各观测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市县地震部门和乡镇政府报送震情信息,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资料。
2003年至2017年,我市防震减灾参加全省综合评比,连续15年保持全省前三名,特别是2013年至2017年,连续5年保持了全国先进和全省第一,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法制保障等多次获省单项奖第一名。濮阳县、范县、清丰县等县多次获国家和省防震减灾先进县。
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是保障国家地震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是我市2018年度的首要任务,通过创建工作,将全面提高我市综合抗震能力。2017年8月,我市召开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动员会,对创建工作7类34项88个小项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由于我市具有较好的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目前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但仍有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工程项目、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制订实施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规划、依托中原油田消防支队在文留建设应急救援培训基地5个重点项目,以及和完善抗震设防管理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管理办法、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4项重点工作尚未完成。(记者 张迪 吴丹 杜鹏 史式灿 张迪)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