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综合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看看大家的这些表情 就知道这一年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多大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2-22 08:28:06   

台前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属于“老少边穷”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面对贫困,台前人民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齐心协力啃硬骨头,以实施黄河滩区精准扶贫为先导,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这幅壮丽的图景正是我市精准扶贫领域的一隅,缩影着精准扶贫的濮阳脉动。

自今年年初开始,我市紧紧围绕“到2020年实现濮阳全域脱贫”的目标任务,以产业扶贫、滩区迁建居民扶贫、大病救助扶贫、教育精准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和智慧扶贫等形式,不断加大金融、财政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及时分解脱贫任务,层层签订“军令状”,实行挂图作战,强力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截至10月底,通过“转、扶、搬、保、救、教”六路脱贫路径,我市已稳定脱贫6.13万人,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表情一】幸福

创业还是家乡好

主人公:私企业主吴玉磊和丁小燕夫妇

地点:台前县台前村

政策:“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是台前人谋生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台前县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一些外出务工者转战家乡,大胆创业。如今,已在家乡站稳脚跟的他们,成了台前县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吴玉磊和丁小燕是台前村的一对夫妻。10年前大学毕业后,他们到郑州一家公司上班。2010年,他们开始自主创业,给一家舞蹈鞋生产厂家加工布质练功舞蹈鞋。起初,夫妇俩的创业之路还算顺利,但2013年,郑州城中村租赁厂房的拆迁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吴玉磊说:“拆迁后,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厂房,因为当时在郑州租厂房非常难。”寻路无门的吴玉磊想到了回家。于是,吴玉磊托家里的亲戚朋友向乡政府询问相关政策,家乡政府的答复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2013年,吴玉磊回到了老家,乡政府给他提供了20亩土地。经过2年的发展,吴玉磊的舞琳鞋业每天生产舞鞋近2000双,其中一种舞鞋每年仅在河南省的销量就达到80万双。“回到家乡后,由于厂房都是自建的,成本降低了不说,培养出来的工人也稳定了。看起来,创业还是家乡好。”吴玉磊幸福地说。

【表情二】激动

没想到我这老板越做越带劲了!

主人公:“灯笼厂长”吴越军

地点: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

政策:“百企万户”产业扶贫政策“吴越军焕发第二春啦!”“吴越军是越干越有精神了!”近日,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村民津津乐道着。打听后记者才知道,吴越军和周庄村20余个贫困户尝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甜头。

原来,周庄村有一家灯笼加工厂,但受资金、规模的制约,这家灯笼加工厂的销售及用工数量并不理想。今年年初,这家灯笼加工厂的负责人吴越军参加了台前县组织的电子商务培训后,尝试着把自己生产的灯笼放到网上销售。刚放到网上销售,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看到这一情况,吴越军就有了扩大产能的想法。当得知县里正在开展“百企万户”产业扶贫行动,并对安排贫困户就业的企业有扶持政策时,吴越军扩能升级灯笼加工厂的劲头更足了。

说干就干。在仔细研判市场行情后,吴越军迅速建起了一个新的生产车间,并为本村的20余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现在,随着春节的临近,吴越军的灯笼生意更加红火了,他本人也过得更带劲了。“现在,我这小厂子真是越干越有希望了,我这老板也越做越带劲了,真是老树吐新芽、人逢第二春!”想到以后的好日子,吴越军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表情三】自豪

你说,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比还有啥差别?

主人公:贫困户宋道献

地点:范县陈庄镇东宋楼村

政策:黄河滩区搬迁扶贫

“俺村是一个典型的滩区村,俺家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打我记事起,村里年年被水淹,家里三间土坯房,住着祖孙三代八口人,遇到下雨天四处漏水。10年前,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把土坯房翻盖成了四间瓦房,住房条件虽然好了一些,可还是摘不了‘穷帽子’。想不到,现在竟然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我感觉像做梦一样。”近日,已经搬进荷香社区几个月的范县陈庄镇东宋楼村村民宋道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内心的激动。

宋道献今年67岁,三个女儿都已出嫁,剩下他和老伴及儿子、儿媳、三个孙子一起生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仅靠几亩责任田和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濮阳市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范县陈庄镇被纳入第一批迁建试点,荷香社区就是专门为东宋楼村和邢庙村2个村1200户被纳入扶贫搬迁的村民兴建的,宋道献一家自然也在其中。

“新楼房118平方米,三室两厅,又宽敞又明亮,楼下还给每户建了专门的储物间,存放农具、粮食和电动车非常方便。儿子给新楼房搞了装修,买了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家具,原来17英寸的彩电也换成了55英寸的。你说,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比还有啥差别?”提起住进新楼房的感受,宋道献滔滔不绝。

【表情四】感动

我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也能养活自己了

主人公:残疾人韩文峰

地点:濮阳县梨园乡东韩寨村

政策:居家灵活就业政策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自从学了这门技术,我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也能养活自己了。”近日,家住濮阳县梨园乡东韩寨村的韩文峰高兴地告诉记者。

原来,2009年,韩文峰被查出患有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三个孩子尚在求学,妻子靠5亩多耕地和平时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正当这家人一筹莫展之际,韩文峰接受了当地一家企业的免费培训,学会了雨伞配件加工技术,不用出门打工便可接手一些零活儿,月薪能拿到1500元。韩文峰算了笔账:他每天挣四五十元,每年就能挣1.8万元左右,相当于3年种地的收入。”

近年来,针对残疾人和因照料家庭不便外出创收等特殊贫困人群,我市积极鼓励当地采取“居家灵活就业”“送活儿到家”等就业方式,帮助特殊贫困人群就地就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增收。韩文峰一家就是通过这样的技术培训尝到了居家就业的甜头。

目前,在我市广大农村,以基础配件加工、手工棕编、藤椅编织、头发分拣等为主的居家就业工种,正不断吸纳着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也为特殊贫困人群打开了脱贫增收门路。(记者 李振涛)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