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这个节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崇高奉献的深情礼赞,更是对新时代医学精神的深刻诠释与殷切期许。
医德是托举生命的锚点。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千年回响,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的与时俱进,医德始终是医学人文的精神灯塔。在智慧医疗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德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新准则中新增的“医疗数据安全规范”,要求AI辅助诊疗必须保障患者隐私与知情权;“跨学科协作伦理”则倡导多学科团队在复杂病例中协同决策,传递温暖与尊重。正如荣获“白求恩奖章”的呼吸科专家李卫国,他在慢阻肺筛查项目中坚持为每位患者手绘肺部康复图谱,用一笔一画传递专业温度,让冰冷的技术在仁心的映照下焕发人性光辉。这正是医德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实践:技术越进步,人文越不可缺席。
医术是护佑健康的利刃。2025年,医学前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生命边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地中海贫血,5G远程手术机器人完成高原首例心脏介入……与此同时,医术的精进不仅体现在“顶天”的科研突破,更在于“立地”的基层普惠。某县域医共体通过“影像云平台+AI辅助诊断”模式,将基层CT误诊率由18%降至5%,让万名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水准的诊疗服务。这种“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既需要三甲医院在器官移植、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勇攀高峰,也离不开社区医生在慢病管理中的深耕细作。全科医生王芳便是其中典范。她依托“家庭病床+智能监测”模式,将失能老人居家护理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0%,用精湛医术织就千家万户的健康防线。
尊医重卫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从新修订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明确医闹入刑,到基层医生薪酬制度改革落地,2025年的制度创新正不断夯实医患信任的基石。
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参保,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多地形成调解、保险、司法衔接的多元化解模式,显著提升了纠纷处理效率。“最美医生”宣传工程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将3000余名基层医者的故事推向公众视野,让“医者可敬”成为社会共识。尤为可贵的是,全国首个“医生心理健康日”的设立,标志着社会开始关注医者的精神福祉。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试点“心理减压舱”,运用VR技术帮助医护人员缓解职业倦怠。从制度保障到情感关怀,一个尊医重卫的立体化生态正在形成。
在健康中国的壮阔征程上,医德与医术如双轮驱动,制度与文化似两翼齐飞。唯有当每一位医者在职业尊严中追求卓越,每一位患者在信任与理解中重获健康,方能真正兑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庄严承诺。刘文华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