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家住市城区市政工程公司家属院的王若菡一家人吃完饭后齐聚客厅,每周一次的家庭读书会开始了。这个习惯已雷打不动坚持了多年。
别看王若菡现在只是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她读的书可不比成年人少。“现在,我的书架上有1000余本书。妈妈说我就是一个贪婪、不知疲倦的‘书虫’!”王若菡打趣道。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王若菡的爸爸王中文说,“孩子小的时候,每天都在妈妈的故事声中入睡。”
为给孩子营造在书海中成长的环境,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王若菡上幼儿园后,王中文购买了很多拼音绘本故事书。“《狼来了》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诚实无价,《凿壁借光》让我懂得了刻苦勤奋,《头悬梁锥刺股》激起了我勤学的火花。书籍帮我打开神奇的世界,让我结识了许多可敬可爱的人物。”王若菡说。
上小学后,王若菡不再满足于那些带着神秘梦幻色彩的童话故事。她喜欢的书,总是想方设法让妈妈买回来。“我第一次参加读书分享会是小学二年级,那时的我还没有阅读太多的名著, 但对一本书极为热爱,那本书就是《水孩子》。时隔这么长时间,我依然记得书中的内容。”提起以前的经历,王若菡记忆犹新。
“现在读初二,还有时间看书吗?”记者道出了疑问。
“作为中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我们要平衡学业与阅读时间。”王若菡说,“每天下午都有自由阅读时间,课间也可以读书,每周四下午还有两节阅读课,平时在家里也能读书。有时老师还带着我们读《读者》《青年文摘》。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
聊到高兴处,王若菡介绍了两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西游记》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妖怪或者神仙,随着唐僧师徒的旅行,他们遇到的苦难越来越艰险,其中蕴含的真理也缓缓浮现;《平凡的世界》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命运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生活而奋斗,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久而久之,沐浴书香培养了王若菡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积极上进、兴趣广泛的业余爱好,以及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志愿情怀,校级“书香少年”“阅读之星”“最美演讲者”,濮阳市“优秀少先队员”、濮阳市“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纷至沓来。同时,她还是“喜马拉雅”APP的小主播、濮阳市少儿春晚的主持人、“12·5国际志愿者日”的参与者,其演唱的公益歌曲《一碗粥》更在市第五届少儿文化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的边界,也可以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与故事的主角一同经历形形色色的事情,如同体验了不同的人生。阅读的意义不在于读了,而在于读了之后还想再读一遍,每读一遍都能有不同的收获,都能指引你认真思考。”谈及读书的意义,王若菡如是说。本报记者 王庆红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