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大手,抚摸过千家万户的水气暖管线;一颗红心,连接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桥梁。12年无怨无悔,累计为21万户市民提供水气暖上门维修服务;12年倾情坚守,用一部热线擦亮了政务服务品牌,展示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赢得了有口皆碑的民心。
杨少民,男,1968年7月生,中共党员,市城市管理局“老李服务热线”负责人。2011年,他接过“老李服务热线”负责人的重担后,12年如一日,带领热线全体员工为市民提供水气暖维修服务,谱写了新时代为民服务新华章。
在此基础上,“老李服务热线”先后获得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首批“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杨少民也相继荣获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河南省公务员道德楷模、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出彩河南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2018年“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近日,记者走近杨少民,听他讲述自己的服务故事,深深为他的为民事迹感动。
“我带头,跟我上”
接过“老李服务热线”负责人的重任时,杨少民曾有过担心:万一把这个牌子干砸了咋办?
1996年,我市为更好地服务市民,开通了全国第一部便民热线——老李服务热线(4420000),专门解决市民在水气暖方面的报修难题。经多年努力,热线不仅在濮阳市民心中扎根,而且成为全国有名的政务服务品牌。首任热线负责人李全芳,由此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011年,第二任热线负责人卸任后,由谁来担起这个重任,成为原市公用事业局党委面临的难题。经慎重研究,局党委领导班子决定,把此重担交给时任局安全科科长、退役军人杨少民。杨少民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军人作风和对工作的敬业,让局党委觉得他有能力担起这个重担。
杨少民二话没说,爽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他唯一担心的,是能不能把“热线”这面大旗扛起来?能不能使“热线”继续热起来?能不能继承好、发扬好、传承好热线精神?杨少民深知这部热线的重量,它一头是纵横交错、连着几十万居民冷暖的水气暖,一头是市委、市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对此,杨少民失眠了三天三夜——思考如何将热线工作干好。最终,他想出了两个办法:带头干、制度管。
杨少民用那双曾经拿枪保家卫国的手,拿起了维修工具。他蹬单车、提管钳、下片区、进站所,钻阀门井、摸排管线。半年多时间,全市几百公里的水气暖管线被他跑了个遍,慢慢地从一个对水气暖维修工作一窍不通的“小白”,变成了拿起管钳就能走、发现问题就能解决的行家里手。队员们也熟悉了他那句口头禅:“我带头,跟我上!”
为把服务做得更精准,杨少民对“老李服务热线”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他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应急服务队,24小时值班并随时解决群众的问题,并第一个报名加入服务队。针对话务员岗位,他要求接听热线时要亲切和蔼,让市民“听到微笑”、感到满意。针对维修岗位,他提出了服务“六个一”“两到位”:敲门一声问候、进门一块垫布、递一张配件价目表、填一张意见卡、搞一次安全宣传、打一个反馈电话;维修完毕清理现场到位、宣传实用操作方法到位。
管理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老李服务热线”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热线队伍也由当时十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40多个人。
“为群众做事,不能怕麻烦”
自担任“老李服务热线”负责人后,杨少民再也没有和家人吃过一次过年团圆饭——他连续12个除夕都在单位或维修现场度过。
2023年除夕夜,杨少民带班巡查市政道路和公用设施时,接到市纺织厂家属院群众的求助电话,说小区污水池往外冒污水。“大过年的,群众没法出门咋行?”杨少民当即和同事一起赴现场处理。他带头跳到1米多深的污水池里,捅、钻、砸、挖,甚至用手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清除了堵塞。此时,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当天,杨少民又遇到了抢修任务。下午五点多,昆吾花园小区居民李先生打电话说家中水管爆裂。杨少民立即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发现李先生家的卫生间坐便器前水花四溅,当即判断是马桶前软管爆裂所致。等维修完毕,已是晚上六点多,李先生握住杨少民的手激动地说:“要不是你来,我们家年都过不成啊!”
节假日抢险,只是杨少民再平常不过的日常。“老李服务热线”因知名度高,很多与水电气暖无关的事情,群众也都打电话求助。失主找钱包、独居老人买菜等,也经常有人打热线。对此,杨少民全都选择帮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他和同事对濮阳市民的庄严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杨少民和同事没少为自己找“麻烦”。2023年2月23日凌晨,正熟睡的杨少民接到值班队员来电,行政南小区一对老夫妻家中暖气爆管。忙了一天又累又困,大冬天的又冷,杨少民真不想起床,但他还是抓紧穿好衣服,通知抢修队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维修完毕天已大亮,拖着脏兮兮的身躯回到单位,门岗看到后说:“你们这工作,也够麻烦的。”
“为群众做事儿,不能怕麻烦。”杨少民斩钉截铁地回答。
12年来,正是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杨少民一直在“老李服务热线”倾情坚守。他带领的“老李服务热线”团队,累计为21万余户家庭义务提供上门维修水气暖服务,用户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
“群众满意,我就高兴”
干服务热线,杨少民不仅费工夫,时常还得“破点儿财”。
2023年10月4日,一机厂家属院一对老夫妻打来电话,反映家中水管三年来总是“滴答滴答”漏水。杨少民到现场后了解到,老夫妻是低保家庭。他二话没说,自己掏了100余元买配件给老夫妻换上。老夫妻非常感动,非要让杨少民带一些家里的花生,但“不喝用户一滴酒,不抽用户一支烟,不收用户一分钱”,是“老李服务热线”的规矩。实在盛情难却,杨少民说:“我吃一颗就够了。”老夫妻感动得热泪盈眶。
因经常上门维修,杨少民和很多老年人交上了朋友。对一些空巢老人,杨少民更是牢记在心。张大爷家暖气费该缴了,王大妈家水龙头该换了,李阿姨家电费快没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即便工作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时常到这些老人家里看看,帮助解决些难题。家住振兴社区、年近八旬的王大爷夫妇是失独家庭,杨少民在给他家维修水管时相识。近10年来,杨少民担当起照顾老夫妇的责任,每个周末都会按时来帮老人打扫家庭卫生、陪老人聊天,每月帮老人代交水、电、气费,逢年过节自费买对联、鞭炮、糕点看望两位老人。两位老人逢人便夸:“杨主任就像儿子一样亲。”
杨少民最为遗憾的,是妻子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自担任热线负责人后,杨少民节假日就很少在家过,家里大小事都抛给了妻子。2017年6月22日,正在维修现场的杨少民,接到家人电话说妻子突发脑出血昏倒在地。他急忙赶到医院,陪妻子做开颅手术。经过6个小时的焦急等待,终于把妻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杨少民一边找来亲戚照顾妻子,一边继续投入工作,愣是没向单位请假。本以为工作之余照顾妻子就可以了,7月16日,还在维修现场的他突然接到医院通知说妻子病危,当赶到医院时,妻子已永远闭上了眼睛……
妻子去世后,杨少民把对妻子的愧疚,转化为为群众服务的动力,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努力,感动了濮阳群众,感动了濮阳这座城市。2018年“感动濮阳十大人物”评选,杨少民高居榜首。2022年,中央电视台到濮阳采访,在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一位老太太面对镜头,直接说:“‘老李服务热线’的杨少民,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杨少民说:“看到这个镜头,我的眼眶不自觉就湿润了,几年来获得过10多个省市级荣誉,但最感动的还是群众的认可,群众满意,我就高兴。”
眨眼间12年过去了,鬓前的乌发已变成了白发。如果说12年前的选择是出于对组织的服从,12年后则是杨少民发自内心的选择。他说:“如果再让我选,我还选择坚守热线,我会在这里干下去,一直干到退休,无怨无悔。”
他朴实的话里,蕴含的是党员干部深厚的服务初心,彰显的是人民公仆无悔的为民情怀。本报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